返回

第三六章

首頁
     話雖俚俗,譬喻卻也還适當,醇王點頭同意。

    當時便去看恭王,他毫不考慮地答應了,于是把文祥、寶鋆、沈桂芬、李鴻藻都請了來,商定了要說的話,一共六款,推舉奕劻起草,李鴻藻潤色。

     其時翁同龢母喪孝服已滿,由常熟回京銷假,仍舊派在弘德殿行走,連銜上折的事,由他跟徐桐和廣壽去說明。

    他心裡就很奇怪,王慶祺正是“罪魁禍首”,而又讓他列名奏谏,不是開玩笑嗎? 果然,第二天變卦了。

    恭王等人也想到了王慶祺,卻又不便單獨将他剔出,因而決定由惇王領銜,五禦前、五軍機合疏。

    這十個人不是皇帝的叔伯,便是椒房長親,所以措詞不用講婉轉,重在痛切,一開頭就坦率直言: “當此兵燹之餘,人心思治久矣!薄海臣民,無不仰望皇上親政,共享升平,以成中興之治。

    乃自同治十二年皇上躬親大政以來,内外臣工感發興起,共相砥砺,今甫經一載有餘,漸有懈弛情形,推原其故,總由視朝太晏,工作太繁,谏诤建白未蒙讨論施行,度支告匮,猶複傳用不已,以是鲠直者志氣沮喪,庸懦者屍位保榮,頹靡之風,日甚一日。

    值此西陲未靖,外侮方殷,乃以因循不振處之,誠恐弊不勝舉,病不勝言矣!臣等日侍左右,見聞所及,不敢緘默不言,茲将關系最重要者,撮其大要,胪列于後;至其中不能盡達之意,臣等詳細面陳。

    ” “面陳”是恭王、醇王和文祥的意思,因為有許多話,不便形之于筆墨,但即令如此,奏折中已經“言人所不敢言”了。

     “關系最重要”的話,一共六款,第一款是“畏天命”,以彗星出現,天象示警,說到“各國洋人盤踞都城,患在心腹;日本又滋擾台灣,海防緊要,深恐患生不測。

    ”勸皇帝“常求敬畏之心,深宮中倍加修省,以弭災異。

    ” 第二就是“遵祖制”,說視朝辦事,皆有常規,服用起禦,務崇儉樸,太監不準幹預政事,宮禁更當嚴肅。

    這便有許多弦外之音,接下來“慎言動”一款,就說得相當露骨了: “皇上一身為天下臣民所瞻仰,言動雖微,不可不慎也。

    外間傳聞皇上在宮門與太監等以演唱為樂,此外訛言甚多,駕幸圓明園察看工程數次,外間即謂皇上借此喜于遊觀。

    臣等知其必無是事,然人言不可不畏也。

    至召見臣工,威儀皆宜嚴重,言語皆宜得體,未可輕率,凡類此者,願皇上時時留意。

    ” 這一款自是就微行而言。

    後半段則是隐指王慶祺,外人不會明白,他們相信皇帝會懂得其中的深意。

     以下還有三款,其中“納谏章”、“重庫款”,是全篇奏章的重心: “中外大小臣工,呈遞封奏,向來皆發交軍機大臣閱看,請旨辦理。

    近來封口折件,往往留中不發,于政事得失,所關非細。

    若有忠言谠論,一概屏置,不幾開拒谏之風乎?嗣後遇有封奏,伏願皇上仍照舊發下,一廣言路。

    戶部錢糧為軍國之需,出入皆有定制,近來内廷工作太多,用款浩繁,内務府每向戶部借款支發,以有數之錢糧,安能供無窮之糜費?現在急宜停止者,乃在園工一事。

    伏思鹹豐十年,文宗顯皇帝由圓明園巡幸熱河,至今中外臣民,言之無不痛心疾首。

    兩宮皇太後、皇上皆親見其事,念及當日情形,何忍複至其地乎?即以工程而論,約非一兩千萬不辦,此時物力艱難,何從籌此巨款?願皇上将臣等所奏,在兩宮皇太後前,委婉上陳。

    若欽奉懿旨,将園工即行停止,則兩宮皇太後之聖德與皇上之孝思,皆趨越千古矣!” 六款谏勸之中,唯獨這一款是兼勸慈禧太後,意思不可晦澀,但更不可明豁,這番措詞,煞費苦心,十重臣的往返讨論,也都集中在這一款上面。

    最後“勤學問”一款是陪筆,皇上隻要能接納前面五款,則進德修業,勤求學問,自為必然之事。

     ※※※ 在恭王府斟酌妥善,十重臣都在折底上具了名,然後由奕劻親筆謄正,交到軍機處,特為派一名軍機章京,送交内奏事處,說明是關系重大的要件,要即刻呈進禦前。

     皇帝已經得到消息了,說是禦前大臣與軍機大臣,頻頻集會,将有一番很痛切的奏谏,這些人要說的話是什麼,皇帝已可以猜想得到,而語氣一定不中聽,亦可想而知。

    因此,看到那封奏折,就象看到債主的信那樣,心裡先存怯意,一直不願打開來看。

     也因此,十重臣空等了一天。

    原折裡面“其中不能盡達之意,臣等詳細面陳”的話,皇帝根本不知道,自然也不會召見。

    這樣到了第三天,在軍機照例跟皇帝見面時,恭王忍不住便問:“臣等前天有一封聯名的奏折……。

    ” “我正在看!”皇帝搶着說道:“另有旨意。

    ” 恭王心想,“另有旨意”,自然是召見,不妨再等一等,所以不再多說什麼,通知惇王等五禦前大臣,下一天一早在軍機處會齊,聽候消息。

     那知下一天見面,皇帝依舊隻字不提。

    恭王退出養心殿,回到軍機,立即派人去打聽,得回的報告是:皇帝根本就沒有看那道奏折。

     “怎麼樣?”他向惇王問。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