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七章

首頁
    這天晚上的皇帝,情緒激動異常,平日逃避着不肯去細想的心事,此時都兜上心來。

    太後的诘責、重臣的勸告、言官的議論,似乎把所有的過失都推在他一個人頭上。

    最使他不甘服的是,明明是早就該說,以前不說就無須再說的話,偏偏在這時候用來作“欲加之罪”,而恭王不能約束兒子,反來管别人的閑事,更令人齒冷。

    還有,載澂居然敢如此,等于出賣自己人,其情尤為可惡。

     “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皇帝握拳搗着禦案,“非好好兒出這口氣不可!” 睡過一夜,餘怒未息,強自抑制着召見軍機。

    恭王陳述了沈葆桢赴台,大久保利通已自天津啟程,準備如何交涉之類的有關總理衙門的事務以後,拿出一張白紙,捧上禦案,是調補崇綸等人遺缺的名單。

     “戶部左侍郎魁齡擢授工部尚書。

    ”皇帝看到這第一行,立刻便覺氣往上沖,幾乎不可抑制,“這不太便宜了嗎?同樣是内務府大臣,一個革職,一個升官!”皇帝這樣冷笑着說。

     “臣等公議,循次推遷。

    實在不知聖谕意何所指?” 這等于公然挺撞,皇帝又是一氣,冷笑着問:“魁齡有些什麼資曆?” “魁齡是鹹豐二年的進士,同治四年就當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了。

    ” 恭王的意思是,魁齡早就是二品大員。

    皇帝當然懂他的話,故意又問:“我即位的時候,他幹什麼?” “那時,”恭王照實答道:“他是工部郎中。

    ” “喔!四年的工夫,由郎中升到侍郎,是靠誰啊?”恭王一聽語氣不妙,趕緊這樣答道:“自然是出自天恩。

    ” “哼!”皇帝又問:“他跟你老丈人桂良是同宗不是?” 魁齡姓瓜爾佳氏,滿洲正紅旗人,這是瞞不了的,恭王隻好硬着頭皮答一聲:“是!” “好,好!”皇帝越想越不舒服,把前後的經過參照對看,認為魁齡先被派出去修陵工,随後告假,全是受了恭王的指使,有意規避,不理園工。

    如今将崇綸革了職,又正好補他的私人,居心是何等陰險? 這樣一想,多少天來的積怨,一下子發作,血脈憤張,臉脹得通紅,自己忍了又忍,還是忍不下去,咬一咬牙決定痛痛快快幹他一場。

     于是一言不發,振筆疾書,寫好一張朱谕,大聲說道: “把禦前大臣都找來!” 禦前五大臣,日日在内廷當差,這幾天更不敢疏忽,一聞宣召,全班進見。

    皇帝自我激動得手在發抖,一面将朱谕遞給惇王,一面急促地說:“恭親王無人臣之禮,我要重重處分!” 惇王接到手裡一看,大驚失色,朱筆寫的是: “傳谕在廷諸王大臣等:朕自去歲正月二十六日親政以來,每逢召對恭親王時,辄無人臣之禮;且把持政事、離間母子,種種不法情事,殊難縷述;着即革去親王世襲罔替,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并撤出軍機,開去一切差使,交宗人府嚴議具奏。

    其所遺各項差使,應如何分簡公忠幹練之員,着禦前五大臣及軍機大臣會議奏聞。

    并其子載澂革去貝勒郡王銜,毋庸在禦前行走,以示懲儆。

    欽此!” 還未看完,惇王已經跪了下去,不知是驚恐,還是憤慨,用枯澀發抖的聲音說道:“臣不敢奉诏!” 聽惇王這一說,可以猜想得到,必是恭王遭受嚴譴,所以其餘諸人,包括恭王在内,一起跪下磕頭,皇帝自己也是中心激蕩,不能維持常度,有許多話要說,卻說不出口,唯有不顧而起,徑自下了禦座,頭也不回地出了東暖閣。

     這時惇王才把朱谕遞了給恭王,大家也顧不得儀制了,一起圍着看,自是無不既驚且詫,五中如焚。

     倒是恭王反而比較沉着,“皇上給我什麼處分,我都甘受。

    就是這‘無人臣之禮,把持政事,離間母子’三句話,說什麼我也不能承認。

    ” “六爺,”寶鋆怕這話又忤皇帝之意,着急地說,“你就少說一句吧!咱們請五爺主持,怎麼想辦法,請皇上收回成命。

    ” 于是一面退到月華門的朝房,一面派人先去打聽皇帝的動靜。

    須臾得報,皇帝在養心殿西暖閣休息,氣似乎生得好些了。

     “再遞牌子!見不着皇上,咱們不走。

    ”文祥說着便四處張望,意思是要找奏事太監。

     “不用遞牌子!”醇王搖搖頭,“我們五個人上西暖閣去就是了。

    ” 所謂“五個人”是指禦前五大臣,也算是屬于皇帝最親近的侍從,原可以随時進見的。

    惇王認為這話不錯,便領頭又進遵義門,帶往養心殿西暖閣,命總管太監進殿奏報。

     “慢一點!”惇王忽然喊住總管太監,将皇帝的那道朱谕一折為二,交了給他:“你跟皇上回奏:朱谕恭繳!” “五爺,”奕劻勸他,“這麼做不合适,還是見了皇上,面奏陳情的好。

    ” 大家亦都覺得繳回朱谕,是明白表示不奉诏。

    再來一個“無人臣之禮”,連惇王亦受處分,事情就會鬧得更不可收拾,因而亦都同意奕劻的見解。

     等總管太監入殿不久,隻見伯彥讷谟诂的兒子,醇王的女婿,禦前行走的貝勒那爾蘇,掀開簾子往邊上一站,大聲宣示:“皇上駕到!” 皇帝一閃而出,手裡捏着一張紙,禦前五大臣就在院子裡的青石闆上跪了下來。

    皇帝不等他們禮畢,就說:“那爾蘇,你把這道朱谕交給惇親王,轉給軍機。

    ” 那爾蘇接過朱谕,走下來交到惇王手裡,看上面寫的是: “已革總管内務府大臣崇綸、明善、春佑,均着加恩改為革職留任。

    欽此!” “臣遵旨轉給軍機。

    ”惇王說道:“恭親王平日言語失檢,也是有的。

    請皇上念他當差多年,加恩免議,臣等同感天恩。

    ” 皇帝将臉一沉,“你打算不遵旨嗎?” “臣不敢!”惇王答道:“臣是為大局着想。

    ” 這一下正好替醇王想好的話,作了啟導,他緊接着說:“惇親王所奏甚是。

    如今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已自天津進京,日内就可以到。

    和戰大計,決于這一次的談判。

    文祥體弱多病,恐怕不足以應付,要靠恭親王全力周旋。

    如果革去親王,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仿佛閑散宗室,日本使臣必以對手爵秩不隆,不肯開議。

    日本的用心奸刁,處處挑剔,枝節橫生,恭親王、文祥和李鴻章,謹慎應付,猶恐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