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必得請皇帝收回成命,是一緻的結論,但采取怎麼樣的途徑?卻有兩派不同的意見,一派主張請出兩宮太後來幹預,把皇帝硬壓下來;一派的态度比較和緩,認為不宜操之激切,還是見了皇帝,當面苦求,比較妥當。
就這争議不決之際,宮裡又傳出消息,說皇帝原來的朱谕,借詞極其嚴厲,有“諸多不法,離間母子;欺朕年幼,奸弊百出”等等的話。
後來交給文祥的朱谕,已經重新寫過,緩和得多了。
恭王這時才有些着急,急的不是由親王降為郡王,而是皇帝的話,令人難堪。
這原來的一道朱谕,如果“明發”,“奸弊百出”這句話,要洗刷幹淨就很難了。
因此他這樣搖着手說:“萬萬不能再驚動兩宮了!皇上耿耿于懷的,就是“離間母子’這一句,如果再搬大帽子壓皇上,豈不是坐實了有此‘離間’的情形?”
大家都覺得這話看得很深。
同時也有了一個很清楚的看法,為恭王求情是國事,倘或搬請兩宮太後出面,有“離間母子”這四個字在,便搞成鬧家務。
而鬧家務,外人是不便幹預的,這一來除卻懿親,四軍機就成了不能說話的局外人,那是自失立場的不智之舉。
因此,一個沒有結論的結論是:拖着再說!到了第二天,恭王照常入值,全班軍機都是宰相之度,見了皇帝,渾如無事,根本不提那道朱谕,恭王照常詳奏對日交涉的準備情形。
寶鋆陳奏李鴻章在天津辦理海防,決定要求四川總督吳棠,籌撥曆年積欠協饷二十萬兩銀子。
此外請旨的事件還很多,一一面奏取旨,見面兩個鐘頭才退了下來。
這兩個鐘頭之中,皇帝卻頗有忸怩之感,一回到宮裡,細細一想,覺得是受了極大的欺侮。
他在這兩個鐘頭之中,始終有這樣一個感覺,大家都當他是個不懂事的少年,根本沒有把他放在眼裡。
不然,豈能有這樣視如無事的神态?
轉念到此,覺得自尊心受了屈辱,是件決不可忍的事!同時他也想到了降恭親王為郡王的朱谕,照規矩,昨天就應該“明發”。
昨天不發還可以說是時候太晚,不及拟旨進呈,而這天見面,何以沒有明發的旨稿?這是有意不奉诏,而且是約好了來的,故意不提,故意裝糊塗,打算着把這件事“陰幹”了它。
這個手段如果管用,以後自己說什麼話都不管用了!
由此一念,生出無窮怨怒,渾身的血似乎都已化成熱氣,燒得他耳面皆赤,雙眼發紅,自己想盡辦法,按捺不住心頭的那股突兀不平之氣。
“都混帳!都該滾!”他拍着桌子罵,大踏步在寝宮裡走來走去,心裡不斷在思索,怎麼樣才能大大地出一口氣?
在軍機處,十重臣又作了一番集議,認為皇帝的朱谕,不宜擱置不辦,而要皇帝自己開口收回成命,已是不可能之事,苦求亦未見得有用。
寶鋆忽有開悟,認為去求皇帝,即蒙允許,亦會讨價還價,加恩賞還親王,毋庸世襲罔替,吃虧的還是恭王。
倒不如發了下去,見了明谕,兩宮太後不能不知道,也不能沒有表示,是間接敦促皇太後出面幹預的一條途徑。
這番意見,私下跟文祥說了,他亦頗以為然,恭王反正多少已有置之度外的态度,不加可否。
于是拟旨呈閱,準備明發。
這并不能使得皇帝消氣,他認為是他們得到了消息,發覺他為此震怒,不能不勉強順從。
由此更可以看出,有權在手,不可不用,如果早就作了這樣嚴峻的措施,軍機大臣也好,禦前大臣也好,早該就範了。
從這個了解開始,皇帝把心一橫,一切都不顧慮,親筆寫好一張指五軍機、五禦前,“朋比為奸,謀為不軌”,盡皆革職的朱谕。
第二天一早派太監傳旨,召見六部堂官、左都禦史、内閣學士。
這是仿照慈禧太後在“辛酉政變”中所用的手法,自然瞞不過内廷的大小官員。
曆來的規矩,國家有大舉措要宣布,才用這樣的方式,而召集一二品大員中,獨無軍機,明顯着是皇帝要越過這一關,親自執行政務,更為事出非常的特例,所以相顧驚疑,惴惴不安!
※※※
在皇帝左右,有專為慈禧太後探事的太監,一看這情形,趕到長春宮去回奏,慈禧太後一聽大驚,立即吩咐把慈安太後請了來。
“皇帝要鬧大亂子了!”慈禧太後簡略地說了經過,分析利害給慈安太後聽,“這一下,什麼事都不用辦了!祖宗以來,從無這樣的事,換了你我,也不能不寒心吧!”
“太不成話了!鬧成這個樣子,真正是教人看笑話。
現在該怎麼辦呢?”慈安太後着急地說,“好不容易才有今天這個局面,一下子教他毀得幹幹淨淨。
”說着,便流下了眼淚。
“你也别難過。
虧得消息得到早!來啊!”慈禧太後一面派長春宮的總管太監去阻止皇帝召見在京一二品大員,一面傳懿旨禦弘德殿,召見軍機大臣及禦前大臣。
弘德殿與乾清宮密迩,皇帝聽得小太監的奏報,急急趕來侍候,慈禧太後一見便問:“六部的起撤了沒有?”
其實還沒有撤消,但皇帝不能不這麼說:“撤了!”
慈禧太後點點頭,轉臉向跪了一地的重臣說道:“十三年以來,沒有恭親王就沒有今天,皇帝年輕任性。
昨天的那道上谕,我們姊妹倆不知道,恭親王跟載澂的爵位,還是照常。
文祥!”
“臣在。
”
“你寫旨來看!”
“是!”文祥磕了個頭,退了出去。
于是恭王磕頭謝了恩,又說:“臣實在惶恐得很!皇上的責備,臣不敢不受。
不過‘心所謂危,不敢不言’,如今對日交涉,日本有索賠兵費的打算,如果園工不停,日本使臣必以為我庫藏豐盈,難免獅子大開口,這交涉就難辦了。
”
“喔,”慈禧太後問道:“日本使臣到京了沒有?”
“是昨天到的。
”
“預備那一天開議?”
“日子還沒有定。
”恭王答道:“臣打算在聖母皇太後萬壽之期以前,一定得辦出一個起落來。
”
“這意思你隻好擱在心裡,讓對方知道了虛實,恐怕會要挾。
”
“是!皇太後聖明。
臣與文祥盡力去辦,萬一交涉不能順利,臣先請罪。
”
“隻要盡心盡力去辦,沒有辦不好的。
”慈禧太後又說: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