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八章

首頁
    過亥子之交的個把時辰。

     照李德立的診斷說,這是“元陽不足,心腎不交”的證象,所以用的藥是“保元湯”,有鹿茸、有肉桂,這也引起好些太監,特别是年紀較長,略知藥性的人的非議,說皇帝才十九歲,血氣方剛,不宜用這些熱性的補劑。

     處廷的大臣,當然比太監要明理得多,他們所重視的是脈案,既然“元陽不足”,則用“保元湯”是理所必然之事。

    但十九歲的少年,何以有此證象?以前的脈案中,也曾一再指出“腎虧”,這是少年放縱,酒色斫喪,進入中年才有的現象,而竟出現在十九歲的少年身上,是件很難索解的事。

     于是,“天花之喜”所帶來的憂慮,反而擱在一邊,擔心的是皇帝的體質。

    而真正了解“病情”的,卻又有難以言說的隐憂,覺得皇帝的病情,要比已知的情形嚴重得多,李德立如此處方,便隐然存着卸責的餘地。

     這些看法,兩宮太後自是毫無所聞,亦毫無所知,所看重的仍是皇帝的天花,認為危險未過,唯在普施恩澤,感召天和,猶之乎民間所說的,“做好事,積陰功,”庶幾逢兇化吉,遇難成祥。

    所以慈禧太後先用皇帝的名義,為自己加“徽号”,作為起端,由軍機承旨,發了這樣一道上谕: “朕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仰蒙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後,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後調護朕躬,無微不至,并荷慈懷曲體,将内外各衙門章奏代為披覽裁定,朕心實深欣感,允宜崇上兩宮徽号,以冀仰答鴻慈于萬一,所有一切應行典禮,該衙門敬謹辦理” 緊接着又連下三道恩诏,第一道以“奉懿旨”的名義,将慧妃晉封為皇貴妃,瑜嫔、珣嫔晉封為妃。

    第二道是“優加賞赉内廷行走”,第一名是惇王“賞食親王雙俸”;第二名是恭王,本已賞食雙俸,再賞加一分。

    王公親貴之後是軍機大臣,都賞戴雙眼花翎;再下來是内務府大臣,或者賞雙眼花翎,或者賞“宮銜”,或者兩者得兼。

     之後就是“弘德殿行走”諸臣及南書房翰林,亦各蒙榮典此外“所有王公及京外大小官員,均賞加二級,京師八旗及各營兵丁,均賞給半月錢糧”。

    凡此都表示“行慶推恩至意”。

     第三道恩诏是惠及囚犯: “奉皇太後懿旨,所有刑部及各省已經結案監禁人犯,除情罪重大,及常赦所不原者外,着軍機大臣會同刑部,酌量輕重,分别請旨減等發落。

    其軍流徒杖以下人犯,一并分折減等完結。

    俾沾寬大之恩,勉圖自新之路,用示子惠兆民,法外施仁至意。

    ” 在慈禧太後及軍機大臣是如此“推恩”的想法,蒙恩的大小臣工,當然亦覺得感奮,但有些比較冷靜的,卻有異樣的感覺,感覺不祥。

    因為似此普遍推恩,象是“易代”之典——新君登基,才會頒發這樣的恩诏。

     除了尊崇太後,推恩臣工以外,還有對鬼神的崇功報德,在十一月初一診斷确定為天花那天起,慈禧太後就根據内務府的建議,在大光明殿供奉痘神。

    痘神或稱“痘母”,宮裡稱為“痘神娘娘”,又簡稱“娘娘”。

    皇子、皇女出天花,照例要上祭,由皇子、皇女的生母行禮。

    這一次是天子出天花,更非同小可,最初有人翻出陳年老賬來建議,說“順治爺出天花的時節,曾經下诏,禁止民間炒豆燃燈。

    似宜照行。

    ”結果碰了一鼻子灰,慈禧太後最忌諱的,便是拿“順治爺”來比當今的皇帝,“順治爺”就是出天花駕崩的,如何好比? 當初是否供過痘神,已不可考,不過供奉了“娘娘”,皇帝的天花出了出來,足見已獲保佑,所以慈禧太後在十一月十二日,特地又将“娘娘”從大光明殿接到養心殿,預定供奉三天,恭送出宮。

    “娘娘”啟駕,要用轎馬,内務府弄了九副紙紮的龍船,陳設在乾清宮。

    在這三天之中,宮内“一片喜氣”,隻見到處都是紅地毯、紅對聯。

     “聖天子百神呵護”,所以還有許多祭儀,照太監的說法,到處都有日久成精的神怪,到處在保護皇帝,自然須有酬報,上祭以外,内務府特地行文禮部,請奏請将諸天衆聖,普加封号。

    禮部接到咨文,頗為為難,因為供例無據,事涉怪誕,但亦不便公然駁複,隻有擱着不辦,好在還不是出于慈禧太後的本意,擱置也就擱置了。

     到了十一月十五那天,是送聖的日子,諸王貝勒,皆有執事,一早進宮,先到内奏事處看脈案及“起居單”,李德立前一天上午的診斷是: “前數日痂結外剝腐爛,故用溫補峻劑,令化險為平;痂疤漸紅,征候大佳。

    惟氣血不充,心腎交虧。

    ” 下午的診斷是: “除毒未清,兩脈浮大,此系感涼停食之症。

    憎寒發熱,胸堵氣促,務須即解為安。

    ” 雖有外感,天花的症狀還算是正常的。

    于是諸王貝勒,先趕到景山壽皇殿,侍候兩宮太後行禮,遞了如意。

    然後又趕到大清門外去“送娘娘”。

     ※※※ 慈禧太後特别禮遇“痘神娘娘”,用皇太後的全副儀駕鼓樂前導,引着九條紙紮龍船,以及無數紙紮的金銀玉帛,送到大清門外,那裡已預先搭好一座土壇,“龍船”送上壇去,由惇王領頭行了禮,然後舉火焚燒,一霎時烈焰飛騰,紙灰四散,樣子很象“祖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