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二章

首頁
    ……,年紀大了,手上欠俐落。

    ”張大爺吸着氣說,“還真有點兒……。

    ” “張大爺!”李蓮英毫不含糊地,“我也知道這事兒不保險,死生有命,壞了事,我決不怨你老。

    ” “話說到這兒,我可沒轍了!”張大爺說:“你今兒回去,就得挨餓,也不能喝水,把肚子裡都弄幹淨了,咱們三天以後動手。

    ” 閹割太監的手法,出于古代的腐刑,兩千多年來宮禁秘傳的心法,幾乎毫無改變,受腐刑須避風而溫暖,就象養蠶須密不通風一樣,所以要下“蠶室”。

    如今亦複相同,閹割是在地窖中,有張特制的木炕,人一躺下,縛緊兩手,吊起雙足,然後用極鋒利的剃刀,割去那“命根子”,創口插一根鵝毛管,抹上秘制的刀創藥。

    這樣子日夜不斷地慘呼号叫,起碼有五六天不能動彈,更莫論大解小溲,所以張大爺關照李蓮英,必得挨餓忍渴,“把肚子裡都弄幹淨了”,才能動手。

     一動上手,當然疼得昏死過去,但危險不在那一刻,是以後的五六天,不腫不潰,慢慢長肉收口,最後拔掉那根鵝毛管,小溲如常,才算大功告成。

     李蓮英總算逃過了這一關,但是不能進宮當差,“早得很呢!”沈玉蘭向他說:“你得先把你心裡那一點兒别扭勁兒給去掉。

    ” 果然是有那麼一點“别扭勁兒”,燈前枕上,奔來心底,頓時冷汗淋漓,就隻為身上少了那麼一點東西,喪魂落魄,自覺非複為人,一生的樂趣都被斷送了似的。

     又過了個把月,心境才得平複,于是開始學宮裡的規矩,怎麼走路怎麼站,一闆一眼都不能錯,最要緊的是,識得忌諱,不能錯說一句話,不然輕則杖責,重就很難說了。

     李蓮英的記性好,悟性更高,舉一反三,很快地熟悉了宮裡的規矩,“到别處地方行了,伺候西佛爺還不行。

    ”沈蘭玉提醒他說:“伺候這位主子,光是謹慎小心還不夠,得碰運氣。

    ” 這一說,李蓮英倒有些擔心了,“怎麼呢?”他急急地問。

    沈蘭玉将他拉到一邊,悄悄說道:“西佛爺有‘被頭風’,不定那一天起了床不高興,誰碰上誰倒黴,不知道她為什麼發脾氣,也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才能把脾氣發夠。

    ” “噢!”李蓮英放心了,點點頭說:“我懂。

    ” “你懂?”沈蘭玉詫異不信,“你倒說我聽聽!” 這是不能說的,說了,沈蘭玉也未見得懂,因為他從小入宮,對于外面的世故人情,不甚了解。

    李蓮英卻不同,常見居孀的婦人,早年苦節,操持門戶,到得中年,兒女也長成了,家道也興隆了,在旁人看,她算是苦出了頭,往後都是安閑稱心的日子,誰知不然,隻見她無事生非,百不如意,尤其是娶了兒媳婦,鬧得更厲害,清早起來就會無緣無故發脾氣——這就叫“被頭風”,必是前一天晚上,想那不能跟晚輩,下人說的心事,一夜失眠,肝火太旺之故。

    慈禧太後必也是如此這般,這個緣由,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李蓮英唯有自承失言。

     “我那兒懂啊?”他歉然陪笑,“還不是得你多教導。

    ” “我說呢!我在宮裡這麼多年都還不懂,你倒懂了,那不是透着新鮮嗎?”沈蘭玉再一次叮囑:“你新來乍到,可千萬别逞能!老老實實當差,别替我惹禍。

    ” 接着,便談當年安德海如何跋扈,最後連慈禧太後都庇護不了他的故事。

    李蓮英很用心地聽着,諾諾連聲。

     于是找了個機會,沈蘭玉面奏有這麼一個會梳頭的太監,慈禧太後無可無不可地說了聲:“傳來試一試!” 這一試大為中意。

    李蓮英的手法輕巧,梳出來的新樣巧髻,讓慈禧太後在三、四面大鏡子中,越看越得意,自覺豐容盛鬋,年輕了十幾歲。

    不但如此,每次梳頭,在鏡子裡細看,很少發現有落下來的頭發。

    她沒有想到,李蓮英幹過硝皮的行當,對毛發的處理有獨到的手法,落下來的頭發,順手一拈,輕輕一撚,掌中腕底,随處可藏,隻要遮掩得法,自然可以瞞過她的眼睛。

     “原來如此!”王先謙聽李璠講完,不免困惑:“河間府出太監,由來已久,年幼無知,為父兄送進宮去,猶有可說,象他這樣子辱身降志,所為何來呢?” “人各有志,難說得很。

    照我看,此人心胸不小,大概是想透了,非此不足以出人頭地。

    ” “照此說來,将來怙勢弄權之事,在所不免。

    ” “現在的權勢已經很可觀了。

    隻是他比安德海聰明,形迹不顯而已。

    ” 王先謙心裡在想,要出風頭,動一動李蓮英,倒是個好題目,且擺着再說,先了結眼前這件案子。

     “老年兄!”他開始談入正題,“今天有件事,先來請罪。

    ”說着,他取出折稿遞了過去,拱拱手說:“叨在知交,必能諒我苦心。

    如以為不可,自然從命删去。

    ” 李璠不知他說的什麼?默無一言地看完他的稿子,方始明白,是為了這幾句話:“近日翰林院侍講臣張佩綸、禦史臣李參奏商人李鐘銘一案,就本事言之,李鐘銘系不安分之市儈,法所必懲,就政體言之,則兩人先後條陳,雖心實無他而逾涉朋比。

    ” “喔!”李璠倒很大方,笑笑答道:“老兄知道我‘心實無他’就行了。

    ” 這樣豁達的表示,在王先謙自是喜出望外,連連稱謝以後,興辭回家,重新清繕了一通折底,親自送到寶鋆府中。

    第二天得到回信,深表嘉許,于是繕折呈遞,要看清流有何反響。

     清流自然要反擊。

    這一次出馬的是貴州籍的李端棻,是王先謙的前輩,铮铮有聲的“都老爺”,上折痛斥王先謙鉗制言路,莠言亂政,請求将王先謙立予罷斥。

    理雖直而措詞不免有盛氣淩人之嫌,因而在寶鋆力争之下,碰了個釘子,上谕責備他“措詞過當,适開攻讦之漸,所奏殊屬冒昧,着毋庸議。

    ”但結尾亦仍鼓勵言路:“嗣後言事諸臣,仍當遇事直陳,不得自安緘默,亦不得稍存私見,任意妄言,毋負諄諄告誡至意。

    ” 因為上谕是作的持平之論,清流不便再鬧。

    但王先謙的一奏,出于寶鋆的指使,清流卻未能釋然,而寶鋆的智囊是沈桂芬,所以要攻寶鋆,莫如在沈桂芬身上找題目。

    不久,有了個好題目:中俄伊犁交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