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五章

首頁
    送進來一個黃匣子,裡面是經她裁定的兩案,寫旨呈閱。

     第一道是明發上谕: “谕内閣:前有旨将崇厚暫免斬監候罪名,仍行監禁。

    谕令曾紀澤将應議條約,妥慎辦理。

    茲據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接到曾紀澤電報,現在商辦一切,懇為代奏施恩等語。

    崇厚着加恩即行開釋。

    ”一看,慈禧太後便皺起了眉。

    這道上谕,含混籠統,語意不清,“商辦一切”與”代奏施恩”有何關系。

    “施恩”是要施什麼恩?都不明白,本想動朱筆替它改正,但精神不濟, 第二道是廷寄: “左宗棠現已行抵哈密,關外軍務諒經布置周詳,現在時事孔亟,俄人意在啟釁,正須老于兵事之大臣以備朝廷顧問,左宗棠着來京陛見。

    一面慎舉賢員,堪以督辦關外一切事宜者,奏明請旨,俾資接替。

    此外帶兵各員中,有才略過人,堪膺艱巨,秉性忠勇,緩急足恃者,并着胪列保薦,用備任使。

     将此由五百裡谕令知之。

    ” 這道廷寄,沒有什麼地方要改,随即發了下去。

    于是李蓮英面奏:“該請脈了。

    ” “不必五個人一起上來。

    ”慈禧太後忽然說道:“就傳薛福辰、汪守正好了。

    等我好好問一問他們。

    ” 薛、汪兩人已取得信任,同時也頗蒙優遇,慈禧太後特賜矮凳子,讓他們在禦前坐着談,這是宣力有年的高齡大臣都未能得到的恩典。

     慈禧太後特意摒隔太醫,隻召薛、汪,是有意要跟他們談談。

    一則破悶,二則是采風問俗,想了解民間疾苦,更想了解官吏賢愚。

     這方面,汪守正就比薛福辰大見才具了,應答奏對,十分稱旨。

    問到山西的官吏,他總是揚善隐惡,歸結于頌揚聖明,十分動聽。

     “閻敬銘在山西怎麼樣?”慈禧太後問道,“他在山西辦赈,經手的款子很不少,是不是很清廉啊?” “是,”汪守正答說,“閻敬銘督辦山西赈務,老百姓拿他比做包龍圖。

    曾國荃常常在臣面前誇獎他,說為人臣者,總要象閻敬銘這樣子清廉刻苦,實心辦事,方不負朝廷識拔。

    閻敬銘也常跟臣說,秦晉大旱,皇太後垂念備至,在國庫萬分支绌之際,一次次撥出大批款子放赈。

    如果我輩在裡面侵漁分文,試問如何上答皇太後天高地厚之恩。

    ” “真是這樣子嗎?”慈禧太後問道:“有人說他在山西,趁荒年地價賤,買了許多良田,又特為搬家到山西。

    這話又是打那兒來的呢?” “閻敬銘在山西辦赈,極其認真,真正涓滴歸公,難免得罪了人,造謠糟蹋他,也是有的。

    至于搬家到山西,是因為他的原籍朝邑,靠近黃河,地勢太低,每每鬧水,所以搬到解州運城,這也是好早的事了。

    ” “唉!”慈禧太後感慨地,“可見得做個清官也不容易。

    朝廷自然要保全清官,就怕聽不見真話。

    你們見到什麼,聽到什麼,總要本着良心老實說才好。

    ” “是!”薛、汪二人同聲回答。

     “閻敬銘的性情是不是很耿直?” “是。

    他忠心耿耿,正直無私。

    ” 就這樣談着,慈禧太後慢慢浮起了記憶,首先是記起閻敬銘的相貌,又矮又小,而且兩隻眼睛一高一低。

    但慈禧太後還記得胡林翼保他總辦東征糧台時,奏折中有句考語:“閻敬銘氣貌不揚,而心揚萬夫。

    ”不由得又生了感慨。

     “真正人不可貌相!象閻敬銘這樣的人,居然也能辦大事。

    ”慈禧太後又想起一件事,“說他在湖北的時候,跟總督擡杠,愣要殺總督的貼身小厮,汪守正,你可知道這件事?” “臣聽說過。

    ” 總督是說官文,所謂“貼身小厮”就是官文的娈童,名叫張玉。

    官文寵他出了格,命他帶領督署衛隊,每次軍功保案,都替他加上一個名字,一直保到從二品的副将。

     張玉入夜為總督侍寝,白天帶着衛隊,橫沖直撞,胡作非為,當湖北藩司的閻敬銘,早就看他不入眼了。

    照例,藩司必加督署或者撫署的營務處總辦頭銜,為的是好節制武将,而張玉自以為二品大将,又倚仗官文的勢力,根本不把藩司放在眼裡,這就越發傷了閻敬銘的威信,要找機會辦他。

     有一天機會來了。

    張玉帶領親兵數人,闖入民居,奸殺了人家的一個閨女。

     這家的父兄,當然進城報案,哭訴伸冤,江夏縣和武昌府都感到棘手,将案子拖延着不辦。

    不久,閻敬銘得知其事,勃然大怒,立刻傳轎“上院”,向總督要兇手。

     張玉當然也知道闖了大禍,閻敬銘一定放不過他,所以早就在官文面前,自陳無狀,要求庇護。

    因此,當閻敬銘求見時,官文派戈什哈答:“中堂病了,不能見客。

    請閻大人先回衙門,等中堂病好了,再過來奉請。

    ” “我有緊要公事,非見中堂不可。

    如果有病要避風,我就在上房裡見,也是一樣。

    ” 戈什哈無奈,進上房據實禀報,結果仍是不見,也仍是拿病來作推托。

     閻敬銘料事深刻,已防備到有此一着,早就想好了對策,因而若無其事地說:“既然如此,中堂的病,總有好的時候,好了自然要傳見,我就在這裡待命好了。

    ”說到這裡,轉臉吩咐跟班:“取我的鋪蓋來!總督衙門的司道官廳,就是我藩司的行署,有公事送到這裡來看。

    ” 于是跟班真的取了鋪蓋,就在司道官廳的炕床上鋪好,供閻敬銘安息。

    先以為他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