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舉杯在手,慢吞吞地說:“庫兵規定十二名,三年一挑,挑到那天去應點,要請十來個保镖護送……。
”
“慢點,老張!”李用清打斷他的話說,“這是為什麼?”
“為了怕綁票,”張福解釋庫兵何以應點之日要防被擄:“入選庫兵有正選,有備選,正選應點不到,馬上由備選補上,所以綁他隻要綁一個時辰,應點時辰一過,煮熟了的鴨子飛走,放了他也就沒用了。
”
“這樣看起來,庫兵的身價不得了。
”
“是啊!補上一個名字,總要花到一萬銀子,應點不到,往後的好處不說,起碼一萬銀子就算扔了在水裡。
”
“那麼,”李嘉樂問,“庫兵入庫,到底有點什麼好處?說偷銀子是藏在谷道裡面,可有這話?”
“怎麼沒有?”張福問道:“外省解銀到部,怎麼樣入庫?
李老爺見過沒有?”
“沒有。
你細細說來我們聽。
”
“外省解銀,每一萬兩解費六十兩,這歸管庫司官跟書辦分,庫兵是沒分的。
庫兵的好處,就是搬銀子入庫的當兒偷銀子。
進庫的時候,衣服都要脫光,庫裡另有衣服,不過,這一身衣服也不能穿出庫。
光身進去,光身出來,寒冬臘月也就這個樣,所以庫兵非精壯的小夥子不能幹。
這還有個道理,小夥子中氣足,提得住氣,如果年紀一大,提不住氣,就補上名字也沒用。
”
“這又是什麼道理?”李用清問。
“就是這位李老爺說的,”張福指着李嘉樂答道,“為的是能在谷道裡藏銀子。
本事最好的,一次可以藏十兩一個的銀锞子八個。
”
這不是駭人聽聞之事?但張福言之鑿鑿,說在東四牌樓有一新藥鋪,專有一種要有門路的人才能買得到的藥,服下能使谷道交骨松開。
偷銀的方法是用豬網油卷銀锞塞入谷道,不過即令年輕力壯,提氣支持,亦至多隻能容納半點鐘的工夫。
“這個法子在内庫就用不着了,内庫多是五十兩一個的大元寶,那裡也偷藏不下,所以内庫庫兵,入庫用不着脫光衣服。
”
這一說,是個反證,李嘉樂點點頭又問:“還有什麼偷銀的法子?”
“冬天要當心,有個換茶壺的法子。
庫裡的空茶壺拿出來,照例揭開蓋子,往下一倒,表明沒有東西在裡頭,冬天就兩樣了,茶水冰凍,拿銀锞子凍在裡面,就倒也倒不出來。
”
“說破了不值錢。
”李用清覺得這頓大酒缸請得不冤,“真正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
然而細想一想,總覺得有些荒誕不經,所以事後又去請教部裡的老司官,“谷道藏銀,事誠有之。
”那老司官笑道,“不過說得太玄了。
兩位請想,十二名庫兵,每人偷銀八十兩,一次就是九百六十兩,解饷入庫之日,庫兵進出好幾次,這要偷漏多少?年深日久,不都偷完了嗎?”
雖是以常理度測,卻足以破惑。
但庫兵**入庫,這個規矩曆數百年不改,總有道理在内。
二李都覺得雖不可全信,亦不可不信,決定去看個明白。
一看果然,庫兵進出,無不赤身露體。
出庫還有一番很特别的交代:跨過一條長凳,雙手向上一拍,口中喊道:“出來!”表示股間、肋下、口中都不曾夾帶庫藏。
“能抓住他們驗一驗嗎?”李嘉樂問。
“不能!”李用清搖搖頭。
李嘉樂廢然而歎:“看起來,就是有弊也無法查了。
”
而閻敬銘卻查出來一項極大的弊端。
其實也不用查,弊端已擺在那裡,隻看有沒有決心整頓而已。
查銀庫那天,閻敬銘找管庫的郎中姚觐元來問:“掌天平的是誰?”
“是書辦史松泉。
”
“領我去看天平。
”
領到出納之處,隻見史松泉一身服飾,異常華貴,閻敬銘先就大為不悅。
正在提倡儉樸節用的他,認為史松泉逾越體制,敗壞風氣,而看他的服用,錢從那裡來,更不可不問。
“你這一身衣服很漂亮啊!”他斜睨着大小眼,冷冷地問。
“回大人的話,”史松泉答道:“都是舊衣服。
”
“砝碼是舊的不是?拿來我看!”
銀庫有好幾架天平,大大小小的砝碼不少,等取到了,閻敬銘卻不看,隻吩咐包好。
“送到工部去檢驗。
”他對李嘉樂說,“你親自送去,面見工部堂官,說我重重拜托,即時檢驗,立等結果。
”
李嘉樂奉命唯謹,帶着從人,捧着砝碼,直奔工部,請見堂官。
正好翁同和在部裡,他的侄子翁曾源是李嘉樂這一榜的狀元,世交原就熟識,區區小事,做“老世叔”的當然照辦。
立時找了制造庫的司官來,一檢驗之下,大小砝碼,有重有輕,符合标準的,十不得一。
回到戶部複命,閻敬銘還在坐等,将檢驗過的砝碼,逐一清查了上面的記載着的輕重不等的差額,接着便傳召待命的銀庫郎中姚觐元。
“你看!”他指着砝碼問道,“你怎麼說?”
姚觐元早就知道有此結果,何用看得?“回大人的話,”他說,“銀庫重進輕出,向來如此。
鹹豐以後,庫裡存銀,大為減少,也要存到七百萬至九百萬。
偷竊之事,在所不免,一兩百年,不靠重進輕出來彌補,難道倒請堂上大人分賠不成?”
“你倒還振振有詞?”閻敬銘說,“照你的說法,重進輕出,是為了彌補偷漏,完全為公,然則你倒說給我聽聽,重進輕出是什麼個規矩?進,每兩銀子加重多少;出,每兩銀子減輕多少?不能借彌補為名,漫無稽考,你拿帳來給我瞧瞧!”
“這那裡會有帳?”
“原來沒有帳?”閻敬銘說,“那将是混帳!”他吩咐“當月處”值班的司官,“将史松泉拿交刑部。
”
史松泉就在堂下,聽得這話,便想開溜,無奈從閻敬銘到部,雷厲風行,毫無瞻顧,當差的大小官員懔然在心,當然容不得史松泉脫逃,一把抓住,立即備文咨送刑部訊辦。
“我久聞你把持公事,劣迹多端,你今天就移交了公事,在家聽參。
”閻敬銘對姚觐元說,“這對你已經算是客氣了!你心裡要明白。
”
這是警告姚觐元不必去鑽營門路,希冀脫罪。
解職的官員,與平民無異,如果不知趣,不聽話,随時可以步史松泉的後塵,吃上官司。
姚觐元識得利害,乖乖移交了公事,在家聽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