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一章

首頁
    取巧”,便即奏明慈禧太後,駁斥不許,說“幫辦大員及加賞卿銜,向系出自特旨,非臣下所得擅請。

    ” 這一下連張佩綸亦碰了一鼻子灰,更壞的是,遞折之日,恰有“考差”,張佩綸因為還有親屬之喪,還有“小功服”在身,不能應考,于是有人說他不應考是在“候旨”,倒象是張佩綸本人想謀這個差使。

     “張某人太冒昧了!”他氣得跳腳,“這不是笑話嗎?“此風不可長!”陳寶琛想幫他的忙,為他洗刷,“我要上折子參。

    ” 一參一個準:“張樹聲擅調近臣,實屬冒昧,着交吏部議處。

    ” ※※※ 李鴻章南下,張樹聲北上,都是儀從煊赫,卻有一個特簡的大臣,布服敝車,行李蕭然,悄悄到京上任來了。

     但是進京之時,幾乎無人識得,等到宮門遞折請安,“邸抄”發布行蹤,朝中大小官員卻都在談論。

    因為閻敬銘也是個傳奇人物,有許多傳播人口的故事,在湖北要殺官文的雮童,在山西殺侵吞赈款的知州,都為人所津津樂道,甚至連慈禧太後亦常提到他。

     因此,到京第二天就傳旨召見。

    她還記得胡林翼當年奏保閻敬銘的考語,說他“氣貌不揚而心雄萬丈”。

    也聽恭王談過,閻敬銘未中進士以前,以舉人就“大挑知縣”,剛排好班,還不曾自報履曆,就有個主挑的親王,厲聲呵斥:“閻敬銘出去!”因為大挑知縣,首先就看相貌,“同”字臉第一,“田”字臉其次,此外臉形象“申”、“甲”、“由”字的,也有入選之望,而閻敬銘什麼都不是,他的臉象個棗核,兩隻眼睛一大一小,而且身不滿五尺,形容實在委瑣,怎麼樣看也不象個官,無怪乎首遭斥逐。

     然而慈禧太後卻并不以貌取人,對閻敬銘頗有一番溫谕,獎許他在山西辦赈,實心任事,是難得的好官。

     “都說你善于理财。

    ”她提到特召他入朝的本意,“現在興辦海軍,跟德國訂造鐵甲船,一隻就要一百多萬銀子,真正有點難乎為繼。

    全靠你在戶部切實整頓。

    ” “是。

    等臣到了部裡再說。

    ” “你在戶部待過,想來對戶部的積弊,一定很清楚。

    ” “臣道光二十八年散館,授職戶部主事,後來胡林翼奏調臣到湖北。

    事隔多年,戶部的情形,已經隔膜,不過理财的道理,不論公私都是一樣的,除弊即所以興利。

    第一,剔除中飽,第二,節用務實。

    不過,臣此刻還不敢說有什麼把握,戶部的事很難辦。

    ” “就因為難辦,所以才找你來。

    我知道你最能破除情面,應興應革的事件,你盡管奏報,我總許你就是。

    ” “是!”閻敬銘的聲音提高了,“臣盡力去辦。

    ” “除了戶部的公事以外,有什麼得用的人,你也不妨奏保。

    我知道你很識人,當初你保丁寶桢,果然很得力。

    ”慈禧太後又說:“如今洋務很要緊,外頭可有好的洋務人才?” “據臣所知,現在徽甯池太廣道張蔭桓,才大心細,器局開展,是辦洋務的好手。

    ” 提到張蔭桓的這個官職,慈禧太後特感親切,但亦不免傷感,因為她的父親惠徵,就是死在徽甯池太廣道任上的。

    至于張蔭桓其人,她仿佛記得前兩年慈安太後跟她提過,但隻知其名,别的就都不知道了。

     “這張蔭桓是什麼出身?” “他是捐班知縣出身。

    ”閻敬銘緊接着說:“是捐班當中出類拔萃的人物,筆下極好。

    早年在廣東家鄉,常跟洋人講求炮台機器之學。

    在山東亦帶過馬隊,臣跟丁寶桢都很得他的力。

    山東的海防,就是張蔭桓策劃的。

    ” “噢!”慈禧太後深深點頭,将張蔭桓的名字緊記在心了。

     接下來,慈禧太後又問到他的家事。

    他說他的老家在陝西朝邑,因為逼近黃河,地勢低窪,常有水患,所以遷居山西運城。

    有三個兒子,老大叫閻乃兟,同治七年的翰林,現在當編修;老二不仕,守持祖業;老三叫閻乃竹,已經中了舉人。

    又說家風儒素,兒子都能自立,這一次奉召入京,願盡餘年,報效國家,隻是賦性猖介耿直,料想公事不會順手。

     “不要緊,你隻管放手去做。

    凡事有我。

    ” 有慈禧太後這句話,閻敬銘深為安慰。

    他淡于名利,這一次本來不想出山,到京以後也抱着随時可以挂冠的打算,此刻感于慈禧太後的支持,雄心複起,倒真的想切切實實整頓一番了。

     由宮裡出來,順道拜客,回到他長子家,署理戶部尚書的王文韶,已派了司官在那裡坐等,請示接事日期。

     新官上任要挑好日子,閻敬銘卻不作興那一套,随口答道:“就是明天好了。

    ” 一般的規矩,到任那天跟堂官相會,揖讓升階,司官捧上奏報視事日期的折稿,畫了諾随即告辭。

    第二天起分批約見司官,總要十天半個月,熟悉了部務,方始有公事可辦。

    但閻敬銘也不作興那一套,到任第一天就要看帳。

     戶部跟刑部一樣,按省分司,所不同的是戶部沒有直隸、奉天兩司,刑部的江蘇、安徽兩司,在戶部合而為江南司,所以刑部十七司,戶部隻有十四司。

    司有大小之别,戶部山東司管鹽法、雲南司管漕運、廣西司管錢法、貴州司管關稅,合稱為“鹽、漕、錢、關”四大司。

    洪楊以後,洋務漸興,關稅重在洋關,不歸貴州司管,錢法則雲南銅久已絕運,所以桂、黔兩司,淪為小司。

    新的四大司,除了山東、雲南以外,陝西司兼轄甘肅,而且管理宗室及京官文武俸祿,各衙門錢糧、各路茶引,福建司兼管順天直隸的錢糧。

    閻敬銘看帳,便從這“山、陝、雲、福”四大司的帳目看起。

     看帳的樣子象大家巨族的總管、總司出納,一本“舊存、新收、開除、實在”的“四柱清冊”到手,算盤打得飛快,稍有錯誤,立即指了出來,所以十四司的錢糧收支,兩天的工夫,便已全部看完。

     最後要看南北檔房的帳了。

    南檔房隻管八旗的人丁錢糧,關系不大,北檔房則是戶部第一機密重地,為天下财賦的總彙,國家歲入歲出幾許?積存若幹?盈虧得失如何?都非問北檔房不可。

    當初為了防範漢人,北檔房的司官,稱為“領辦”、“總辦”,定制隻能由滿洲及漢軍充任。

    閻敬銘當年在戶部時,對此就大感不滿,如今當了本部堂官,一朝權在手,決心先從這頂要緊的地方,下手革新。

     “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