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老爺來!”
“福老爺”是正紅旗人,名叫福松,北檔房“掌稿”的司官,被喚請到堂,一揖以後,站着等候問話。
“部庫存銀多少?”閻敬銘問。
“董大人移交的時候,部庫實存七百三十六萬兩。
”
“我問的是今天。
”閻敬銘慢條斯理地,拿中指戳戳公案:
“此刻。
”
“還沒有算出來。
”福松也是慢吞吞地,“因為大人接事太匆促了,司理趕辦不及。
”
他自以為是絕好的托詞,其實糊塗透頂,庫存現銀,随時都有實數,根本不用核算造冊。
閻敬銘見過不少頭腦不清的旗人,無可理喻,便即吩咐:“你把該管的書辦找來。
”
“管庫帳的書辦,今天告病假。
”
“總有替他的人吧?”
“沒有。
”福松答得極其幹脆。
這一下閻敬銘可真忍不住了,“我跟你說不清楚。
”他不耐煩地揮揮手:“另外找個人來。
”
福松答應一聲:“是了。
”随手請了個安,動作利落,姿态亦很“邊式”。
另外找來的一個領辦,是内務府出身的正白旗包衣,名叫齡壽,抱了一大疊帳簿,來見堂官。
問到他的職司,說是管京饷。
閻敬銘知道,他所說的“管京饷”,隻管收入,不管支出。
京饷每年數百萬,前一年年底規定各省分攤的數目,一開年就報解,總要到端午前後,才能解清,此刻是五月中旬,正是清結京饷的時候,所以他點點頭說:“很好!我正要問京饷,你把各省報解的實數說給我聽聽。
”
“喏!”齡壽将帳簿往前一送:“都在這裡。
”
這是個比福松更糊塗的人,連做官當差的規矩都不大懂。
閻敬銘大為不滿,搖着頭說:“我不要看帳,聽你告訴我就行了。
”
“這得現算。
”齡壽答道,“等司官拿回去算好了,再來回話。
”
“不,不!”閻敬銘指着一旁的坐位說:“你就在這裡算。
”
“回大人的話,”齡壽嗫嚅着說:“司官打不來算盤。
”
閻敬銘大搖其頭:“越來越不成話了!”他沉下臉來說:
“你回去聽參。
”
齡壽面如死灰,環視同僚,意在乞援。
可是,閻敬銘的脾氣跟作風,不但早就聽說,而且此刻已當面領教,誰也不敢自找沒趣代他求情,所以都裝作未看見。
齡壽抱牍下堂,告病假的書辦卻趕到了,仍由福松領了上來,說是:“大人有話,請盡管問他,他最清楚。
”
“你叫什麼名字?”
“小的叫張金華。
”
“你年紀不小了。
”閻敬銘問道,“在部裡多少年了?”
“大人由翰林院分發到部,小的就在部裡當差了,算起來是三十六年。
”
“喔,你的精神倒不壞。
”閻敬銘問道:“你有幾個兒子?”
“小的沒有兒子,隻有一個胞侄。
”
閻敬銘記在心裡。
書辦是世襲的差使,沒有兒子,将來就不能承襲。
記住了,免得将來有冒名頂替的情事。
“你今年多大?”
“小的今年六十八。
”張金華答說。
“望七之年,也該回家納福了。
”
這是示意這個書辦該告退了。
張金華倒也不在乎這位尚書,響亮地答道:“小的到了效不得力的時候,自然禀明司官,回家吃老米飯。
”
聽他當面頂撞堂官,旁邊的人都替他捏一把汗。
閻敬銘自然不會理他這話,隻問公事,“說部庫存銀多少,隻有你知道。
說吧!”
他說了一大串數目,董恂移交多少;新收多少;開支多少;現存多少。
熟極而流,幾乎聽不清楚。
但越是如此,閻敬銘越不以為然,百凡庶政所恃的國家财用,竟隻有胥吏能知其詳,實在太不象話了。
因此,他到部的第一件興革之事,就是整頓北檔房,奏折上說:“滿員多不谙籌算,事權半委胥吏,故吏權日張,而财政愈棼,欲為根本清厘之計,凡南北檔房及三庫等處,非參用滿員不可。
”
“三庫”是銀庫、緞匹庫、顔料庫。
最重要的當然是銀庫,特設管庫大臣,派戶部侍郎兼任。
三庫的弊端,閻敬銘是早就知道的,他的第二件興革之事,就是想革除三庫之弊,所以下令查庫。
查庫之日,有特選的司官跟着,其中有兩個都姓李,亦都是翰林出身,一個叫李用清,丁憂起複,從原籍山西平定州進京,背着個小鋪蓋卷,徒步三千餘裡,不雇一車一騎,京裡詫為千古未有的奇事,公送他一個外号叫“天下儉”。
另一個李嘉樂較為遜色,名為“一國儉”,他不如李用清的是,做了官居然常喚剃頭挑子來替他剃頭。
剃完,親手付予剃頭匠二十個小錢。
自覺出手已很大方了。
有一次他問他的聽差:“剃頭的應該很高興吧?我每次都給他二十文。
”
聽差的據實答道:“外面剃頭,最少也得四十文,何況是做官人家?剃頭的每次都要吵,我隻好再墊二十文,才把他打發走。
”
李用清大怒:“我在家鄉偶爾叫人剃頭,每次隻要十二個錢,現在給他二十個已經多了,他居然還不知足,你也居然就添了給他,真正豈有此理!好了,從此以後我不請教剃頭的,連二十文都可以省下。
”
果然,言出必行,從此以後,李嘉樂不再請教剃頭匠。
要剃頭由他太太動手,剪得參差不齊,怪模怪樣,惹多少人在背後當笑話講。
但閻敬銘卻很欣賞,以為做官必從一個“儉”字着手,才能“無欲則剛”,做個晚節不改,始終如一的清官。
為此特别重視兩李,帶着他們一起去查庫。
戶部三庫在三處地方,顔料庫在西安門内;緞匹庫在東安門内;銀庫又稱大庫,則在戶部衙門的後身的東北角。
查庫先從遠處的顔料庫查起。
顔料庫是個雜庫,包羅萬象,無奇不有。
掌管國家度支的戶部,何以會有這樣一座庫房?誰也不知道。
有人猜測,戶部有此物庫,大緻起于明朝萬曆年間征收礦稅之時。
礦稅苟擾遍天下,民間名産珍物,輸往京師,終年絡繹于途,奇珍異寶,收入大内,常用的物料,歸工部及戶部存貯,才設了這樣一座顔料庫。
在清朝,各省貢品,名目繁多,内務府認為無甚用處,容納不了的,亦都歸于戶部。
日積月累,用之不竭,随意堆積在庫房裡,但是帳目卻是分門别類,異常清楚的。
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