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五章

首頁
    請來吧!” “來不及了。

    ”寶鋆搖着手說,“咱們上去。

    ” “上去得有個說法……” “說什麼?”寶鋆搶着說:“早就知道不能打的!事到如今,反正總要有人倒黴,第一個當然是徐曉山。

    ” 說完,他領頭先走,進養心殿行了禮,當面遞上電報。

    慈禧太後勃然色變,“怎麼說?”她的雙眼睜得極大,“到底把個北甯丢掉了!徐延旭一再上折子,說北甯不要緊,問到大家,亦總說守得住,弄到臨了,是這麼一個結果,再下去不就應該丢雲南、丢廣西了嗎?” “鎮南關是天險,一夫當關,萬人莫敵,法國兵大概不敢進犯。

    ”寶鋆又說,“徐延旭措置乖方,請旨嚴譴。

    ” “這自然要嚴辦。

    不過就殺了他又何濟于事?你們總要有個切實辦法拿出來才好。

    ” “事情總歸于和局……。

    ” “和,和!”慈禧太後厲聲說道:“除了議和,你們就不會辦别的事嗎?” 寶鋆碰了個大釘子,面色灰白,額上已見了汗,隻是連連碰頭,沒有話說,于是李鴻藻開口了。

     “北甯一失,不獨雲南吃緊,廣東瓊州的防線,亦要當心。

    臣的意思,一方面責成岑毓英督促徐延旭戴罪圖功,極力進取;一面饬知張樹聲、彭玉麟實力籌備,嚴密防範。

    ” 慈禧太後不作聲,好半天才很不情願似的說了聲:“也隻好這樣了。

    ” “是!” “我看徐延旭不行。

    ”慈禧太後又說,“得要找個人替他。

    ” 徐延旭的底蘊已經大白,粉飾推诿,一無是處,其人本就既老且病,如果軍務方面不行,其他就沒有用處了。

    這樣的人,自然應該立刻解職,但誰是繼任其職的适當人選?隻為此難,所以從寶鋆到翁同和都不開口,現在慈禧太後一口說破,樞臣不能不承旨辦理。

     “張佩綸、張之洞都曾力保徐延旭、唐炯,不想如此辜負聖恩!”寶鋆答道:“容臣等與恭親王商議了,再回奏請旨。

    ” “對了!還有個唐炯,上年擅自進關,就跟臨陣潛逃一樣,可惡得很,應該跟徐延旭一案處分。

    ” 寶鋆答應着,先拟旨分寄雲南岑毓英,廣東張樹聲和彭玉麟,給了徐延旭革職暫留頂戴的處分。

    然後寶鋆約了李鴻藻,添上一個張佩綸,一起去見恭王,商議廣西和雲南兩巡撫的調動事宜。

     “人是有。

    不過赤手空拳,那個肯去?兵在何處,将在那裡,槍炮子藥何在?這些不替人籌好了,請問,”恭王環視一周,眼光落到自己身上:“叫我也不肯去。

    ” “現在該是掌兵權的重臣效命的時候。

    ”李鴻藻說:“左季高總算難為他,已經派了王朗青,李少荃的淮軍,也該出出力才是。

    ” “就是這話。

    ”恭王深深點頭,“我看和也好,戰也好,都少不得一個李少荃,自然也少不得淮軍。

    ” 于是順理成章地決定了正率軍援桂的淮軍将領,現任湖南巡撫潘鼎新接替徐延旭,再就近調一個早就當過雲貴總督,因案革職,光緒六年複起的貴州巡撫張凱嵩接替唐炯為雲南巡撫。

     “王爺,”張佩綸說道:“法國索兵費六百萬鎊,此事所關非細,總不宜授人以柄?” “何為授人以柄?” “崇地山的前事可鑒。

    當年逮問崇地山,俄國以為按萬國公法,是敵視該國的明證。

    如今與法國正在議和,而以與法軍開仗失律的疆臣革職,另簡将領接替,豈不明示我國不惜周旋到底并無求和的誠意。

    倘或法國公使以此質問,頗難自解。

    ” “這倒也說得是。

    ”恭王躊躇着說:“難道不作調動?這對上頭又如何交代?” “好辦得很!”寶鋆接口,“不用明發,不必知照吏部就是了。

    ” “疆臣調動,不用明發,”恭王大搖其頭,“從無此例。

    ” “事貴從權。

    ”寶鋆大聲說道,“而且例由人興。

    ” 這話似乎有些強詞奪理,但除此以外,别無良策,恭王便看着其餘兩個問:“你們看呢?” 李鴻藻不作聲,張佩綸亦不作聲,寶鋆的辦法,算是在沉默中确定了。

     “此外呢?”恭王又問:“宿将中還有什麼人可以起用?” “宿将甚多,但要人地相宜。

    ”張佩綸說,“第一要與淮軍有淵源;第二要能耐蠻瘴。

    不然無用。

    ” 于是不約而同地想起了黃桂蘭的前任馮子材。

    他與張國梁同時,當鹹豐初年,江南大營解體,張國梁陣亡,何桂清倉皇從常州逃走,李秀成席卷吳中時,隻有他始終扼守鎮江。

    但既不展湘,又不隸淮,派系不同,自受排擠,熬了好多年才當到廣西提督,卻又因徐延旭,跟他不和,彼此互劾,徐延旭占了上風,馮子材解職,改用黃桂蘭接了他的位子。

    于今徐、黃兵敗,相形之下,自然見得馮子材高明了。

     但是,馮子材的年紀到底大了,是不是老當益壯,肯不肯複起效勞,都成疑問。

    所以一時未作結論,要看看西南邊境的情形再說。

     邊報其實是可想而知的,關外敗退,關前堅守,倒是京裡的情形想不到:清流内讧。

     由于張佩綸的氣焰太盛,清流之中,早就暗樹壁壘。

    反張的是小一輩的名士,隐然以謙恭下士,謹饬自守的翁同和為宗主。

    其中知名人物推盛昱為首,其次是福州王氏弟兄。

    哥哥叫王仁堪,字可莊,光緒三年的狀元,弟弟叫王仁東,字旭莊,雖還在讀書,卻已是響當當的少年名士,他最看不起張佩綸,因為張佩綸搏擊滿朝,而獨獨親附李鴻章,不是欺善怕惡,便是趨炎附勢。

     北甯失守,在王仁東看,當然是張佩綸誤保唐、徐的罪過,少年氣盛,不免在稠人廣座之間,大加指責,同時覺得本乎愛人以德的道理,想勸張佩綸以“徒采虛聲,濫保匪人,贻誤大局,自請議處。

    ”去了兩次,張佩綸不見,一怒之下,決意絕交,正在寫信的當兒,來了一個熟客。

     這個客人就是張樹聲的兒子,外号“清流靴子”的張華奎。

    自從張樹聲貿然奏調張佩綸不成,兩下結了怨,而張樹聲代李鴻章為直隸總督時,朝鮮内亂,張樹聲不聽李鴻章不輕用兵的告誡,指派吳長慶渡海平亂,且因得袁世凱的力,處置得宜,益發遭李鴻章的忌,所以張、李亦有貌合神離的模樣。

    這一下,越發要防張佩綸有受李鴻章的指使,有所攻擊,因而張華奎代父謀幹,一心想去此心腹大患。

     然而張佩綸不但上蒙慈眷,且有極硬靠山李鴻藻,所以要去張佩綸,必先去李鴻藻。

    張華奎認為時機到了,拟了一個奏疏來看王仁東。

    打開稿子一看,寫的是: “唐炯、徐延旭自道員起擢藩司,不二年即撫滇,桂,外間衆口一詞,皆謂侍講學士張佩綸薦之于前,而協辦大學士李鴻藻保之于後。

    張佩綸資淺分疏,誤采虛聲,遽登薦牍,猶可言也,李鴻藻内參進退之權,外顧安危之局,義當博訪,務極真知,乃以輕信濫保,使越事敗壞至此,即非阿好徇私,律以失人偾事,何說之辭?” 才看了第一段,王仁東就明白了,“劾李相不如專劾豐潤。

    ”他說。

    豐潤是指張佩綸。

     “是!”張華奎答道:“擒賊先擒王。

    ” 王仁東點點頭,将整個折子看完,徐徐問道:“藹卿,你有什麼主意?” “我先請問,旭莊,你看這個折子怎麼樣?” “清流見重于人,不獨在于見識文采,尤在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王仁東又發了議論:“象張篑齋,處處說得嘴響,隻遇到李合肥,就閃轉騰挪,曲意回護,這算什麼名堂?這個折子自然痛快。

    ” “那麼,再請教,怎麼遞上去?” “你看呢?” “令兄如何?” 王仁東知道,他那位老兄的态度不如他激烈,未見得肯依從,倘或不肯,自己一定要争,傷了手足的友愛之情。

    再以清流中的地位來說,他老兄雖是狀元,分量究竟還不夠,夠分量的有一個人,卻無把握。

    因而答道:“你先擺在我這裡,等我琢磨琢磨,行不行?” “有什麼不行?”張華荃又試探着問:“近來跟盛伯羲常過從否?” 王仁東笑笑不答。

    心裡更打定了主意,所見相同,決定找盛昱出面。

     為了言路大嘩,無不以為唐炯、徐延旭喪師辱國,因而朝旨革職拿問,責成新任雲南巡撫張凱嵩和廣西巡撫潘鼎新派員解送刑部。

    這兩道上谕,依照張佩綸的意見,不“明發”,用“廷寄”。

    當然,知道的人很不少,對此不滿的人亦很多,朝廷刑賞,必須明白宣谕,示天下以至公,那有這樣偷偷摸摸的道理。

     就為了這個緣故,盛昱認為軍機的失職,非比尋常。

    他本來就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想法,此時越發覺得該轟轟烈烈搞一下,于是關緊了書房門,改好了張華奎的原稿,親自謄清,密密固封,遞入内奏事處。

     慈禧太後打開來一看,事由是:“為疆事敗壞,責有攸歸,請将軍機大臣交部嚴加議處,責令戴罪圖功,以振綱紀而圖補救。

    ”不覺瞿然動容。

    近來論越事的折子不少,大多痛斥唐、徐,彈劾軍機大臣的卻還僅見。

     因此,她命宮女剔亮了燈,聚精會神地細讀。

    第一段是責備張佩綸,牽連及于李鴻藻,再下去就談到恭王了: “恭親王、寶鋆久直樞延,更事不少,非無知人之明,與景廉、翁同和之才識凡下者不同,乃亦俯仰徘徊,坐觀成敗,其咎實與李鴻藻同科。

    然此猶共見共聞者也,奴才所深慮者,一在目前之蒙蔽,一在将來之诿卸。

    北甯等處敗報紛來,我皇太後皇上赫然震怒,将唐炯、徐延旭拿問,自宜渙大号以勵軍威,庶幾敵忾同仇,力圖雪恨,乃該大臣等猶欲巧為粉飾,不明發谕旨,不知照内閣吏部,夫一月之内更調四巡撫,一日之内逮治兩巡撫,而欲使天下不知,此豈情理所有?” 慈禧太後不自覺地歎了口氣,接着再往下看: “該大臣等唯冀苟安旦夕,遂置朝綱于不顧,試思我大清二百餘年有此體制欤?抑我中國數千餘年有此政令欤?現在各國駐京公署及沿海各國兵船,紛紛升旗,為法夷緻賀。

    外邦騰笑,朝士寒心,奴才竊料該大臣等視若尋常,未必奏聞也。

    ” 看到這裡,慈禧太後便問:“李蓮英呢?” 李蓮英正在分派慈禧太後出宮随行的太監和宮女,聽得傳喚,飛快而至,等候示下。

     “各國使館,這幾天都升旗了沒有?” 這話問得人摸不着頭腦,東江米巷的使館他亦見過,記得是升着五顔六色的旗子,但這幾天是不是升旗可就不知道了。

     他當然不敢也不肯回說“不知道”,答一句:“奴才馬上叫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