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五章

首頁
    級照例調補為内閣學士,李鴻藻是協辦大學士,正一品降二級應為正二品,但文官中的正二品,隻有太子少師等等東宮官屬,此是加官贈銜,向無專授,因而亦隻能去當内閣學士,變成降三級調用。

     最便宜的算是翁同和,“加恩革職留任,退出軍機處,仍在毓慶宮行走。

    ”隻是不論如何,逐出軍機處總是宦海中的絕大波瀾,而全班盡撤,向無先例,不但身曆其境的人目瞪口呆,就是旁觀者亦覺得驚心動魄。

     “想不到惹出這麼一場大風波!”連張華奎都是面無人色,向王仁東抱怨:“不知盛伯熙還說了什麼?他的折子到現在沒有發下來,一定有不足以示天下的話在内。

    ” “是啊!我亦奇怪。

    走!看他去。

    ” 盛昱家園林清幽雅緻,牡丹尤負盛名,陽春三月,正當盛放。

    主人風雅好客,年年此時,排日作文酒之會,至于三五知好,對花引觞,更幾乎日日如此。

    然而這一天卻是例外,盛昱短衣負手,低頭疾步,偶而拈花,卻不是微笑而是長籲。

     在門前卻又是一番光景,熱鬧與清冷大異其趣。

    朱谕一傳,震動大小衙門。

    同治四年恭王被譴,不足與此事件相比,拿辛酉年殺肅順一事來相提并論,對政局的影響差相仿佛,而予人的突兀之感,隻多不少,因為肅順将有大禍,事先有明顯的迹象,而軍機全班盡撤,連軍機大臣自己都如在夢中。

     因此,大家探索真相的興趣,也格外濃厚。

    而唯一的線索,隻是盛昱一奏。

    他的話能發生這樣的作用,一方面見得他的筆厲害,一方面也可以想見他如何為慈禧太後所重視?清流建言,多蒙榮寵,現成的兩個例子:張之洞以詹事府五品的左庶子,十五個月的工夫,由升補翰林院侍講學士而超擢二品的内閣學士,外放山西巡撫;張佩綸則更由右庶一躍而署理三品的左副都禦史,以後又派為總署大臣。

    如今盛昱也是位列清班的左庶子,以彼例此,将被大用是可預見之事,這個将爇的“冷竈”,不可不燒。

    再有些人是專為要打聽他的折子中說了些什麼話,這不僅出于對朝政的興趣,而且也關礙着個人的利害得失,因為可超而知的是,他既能劾罷全班軍機,自然曾痛論朝局,其中必定列舉許多腐敗的例證,如果為他的筆尖兒掃着,便得早籌避禍之計。

    就因為這些緣故,訪客絡繹不絕,而門上奉命,一概擋駕。

    當然,王仁東跟張華奎是例外,他們是不須通報的熟客,一看門前車馬塞道,徑自敲開花園邊門,在建于假山頂上的月台,見着了盛昱。

    “真是臣門如市,臣心如水。

    ”王仁東笑道:“高緻真不可及!” “唉!”盛昱歎了口氣,怔怔地望着來客,竟說不出話。

     見他是這樣的神情,張華奎悄悄拉了拉王仁東的衣服,示意他說話謹慎。

    王仁東當然也看出盛昱的心境,不敢再出以輕松戲谑的态度,試探着問說:“折子始終沒有發下來?” “就是不發不好!唉,”盛昱又歎口氣,“我好悔!” 這句話使得兩位來客的心都往下一沉,聽他的話,似乎是說他們倆害了朋友。

    王仁東性情比較褊急,當時便神色嚴重地說:“伯熙,我不明白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更不知道你悔些什麼?” “我悔我太輕率。

    無形中受人利用。

    ” “什麼?”王仁東越發沉下臉來質問,“誰利用了呢?” 見他聲色俱厲的樣子,盛昱一愣,細細看了看他的臉色又回想了想彼此的對答,不由得啞然失笑:“我不是說你們。

     你們不會利用我,我也不會為你們所利用。

    ” 這是很兇的一個軟釘子,藐視之意,十分明顯,但因話答話,沒有什麼不對,張華奎深怕彼此的話,越說越僵,趕緊從中解釋。

     “大哥,”他一直用這樣親熱而尊敬的稱呼叫盛昱,”旭莊完全是愛朋友的一番意思。

    這樣的至交,即使有什麼事要請大哥主持公道,亦一定明白相求,如何說得到‘利用’二字? 所以旭莊氣急了。

    ” “原是如此!”盛昱為了表示待友的誠意,招招手說:“兩位請随我來。

    ” 到了他那間插架琳琅,四壁圖書,布置得極講究的書齋中,盛昱從紅木書桌的抽鬥中,取出“折底”來給王仁東看。

    是張華奎的原稿經過删改的,一看事由,隻塗掉了三個字,原文是:“為疆事敗壞,責有攸歸,請将軍機大臣李鴻藻交部嚴加議處,責令戴罪圖功,以振綱紀而圖補救事”,塗掉了李鴻藻這個名字,便變成劾及全班了。

     然而通篇大旨,還是以劾李鴻藻為主,談到恭王的隻有一句話,說用潘鼎新、張凱嵩,“恭親王等鑒于李鴻藻而不敢言,”是說恭王鑒于李鴻藻輕信張佩綸濫保唐炯、徐延旭之失,而不敢起用新人,以為用潘、張是“就地取材,用之而當,固不為功,用之而非,亦不為過,濫譽之咎,猶可解免。

    ” “這也不算苛責。

    ”王仁東詫異,“何以恭王會獲以重譴?” “就是這話羅!”盛昱使勁揮舞着手說,“現在我才想通,上頭跟這個,”他做了個七的手勢,“早就打算去恭王了。

    隻是定亂安國的親貴,理當優禮,怎麼樣也說不出不要恭王當國的話,正好有我這個折子,一語之微也算是抓住了題目。

    你們想想,我不是受人利用了?” “原來如此!”王仁東才知自己誤會得不識高低,既感安慰,亦覺自慚,勉強笑道:“這倒是我拿我自己看得太高了!” 在難堪的沉默中,終于由張華奎道破了藏在每人心中的一個疑問:“醇王會不會進軍機呢?” “誰知道?”盛昱緊接着用很有力的聲調說:“倘有其事,我一定上折子力争。

    ” “不知道這趟會不會有人替恭王講話?” 這一問,使得盛昱深感興趣。

    然而細細想去,卻又不免失望,恭王遭遇嚴譴,頭一次同治四年,是惇、醇兩王仗義執言,第二次同治十三年,是文祥全力斡旋,兩次回天,隻因為都是“鬧家務”,第二次近乎兒戲,所以易于排解。

    而這一次看起來是兄弟争權,但題目上争的是國事,争的是公是公非,沒有人敢說慈禧太後的決定不當,要求收回成命,否則就是幹預大政,僭妄太甚。

     這樣想着,便不住搖頭:“不會的!沒有人敢講話,也沒有人好講話。

    ” “解鈴系鈴,隻怕大哥倒是例外。

    ”張華奎試探着說。

     盛昱心中一動,倏然舉目,看着王仁東問道:“你以為此舉如何?” 王仁東也覺得軍機全班盡撤,未免過分,連帶使翁同和受池魚之殃,内心更為不安。

    但如慈禧太後慎選賢能,果然勝于已撤的一班,那末此舉就是多事了。

     他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辦,所以毫不含糊地答道:“即使要這麼做,也還不到時候,且看一看,是那班人來接替?” “這也說得是。

    ”盛昱問張華奎,“你的耳朵長,可曾聽說?” “這自然是由醇王來拟名單。

    ”張華奎答道:“我看孫萊山一定有分。

    ” “孫萊山?他還沒有出京?” 湖北鄖西縣有一名姓餘的秀才,為一個姓幹的書辦痛毆至死,知縣包庇書辦,草菅人命,言官參劾,朝旨特命孫毓汶會同内閣孝士烏拉布赴湖北查辦。

    這是十幾天以前發的明旨,而且孫毓汶和烏拉布已經“陛辭請訓”,現在聽張華奎的語氣,孫毓汶似乎未走,所以盛昱詫異。

     “我也今天才聽說。

    ”張華奎答道:“孫萊山這一陣子,都是整日盤桓在适園。

    ” 盛昱深深吸口氣:“原來是他為修私怨搗的鬼!那就越發令人不平了。

    ”他說,“兩位請為我去打聽打聽。

    這件事,我難安緘默!” 看樣子盛昱已決心要反過來為恭王說話,王仁東不明白他出爾反爾的态度,何以如此堅決?不免私下要問張華奎。

     張華奎平日最留心這些事,自然知道,“也難怪盛伯熙,他實在太冒失了。

    他是肅王的七世孫,算起來是恭王的侄子……。

    ” “這我知道。

    ”王仁東不耐煩地搶着說:“你隻說他為什麼前後态度大不相同?” “因為恭王待他很不錯。

    盛伯熙上恭王府是不必通報的,王府裡的人都叫他‘熙大爺’。

    你想,以後他怎麼還有臉上恭王府?” “搞成這樣的局面,真是始料所不及。

    ”王仁東怅惘不甘地說,“濫保匪人的張幼樵,倒安然無事,更令人氣結。

    ” “慢慢來。

    ”張華奎說:“從前有人測字問休咎,拈得一個‘炭’字,蔔者脫口答道,‘冰山一倒,一敗如灰’,他的冰山不是倒了嗎?” “看着再說吧!你倒去打聽打聽,看軍機是那班新員?打聽到了,直接給盛伯熙去送個信。

    ” “今天大概不會有信息了。

    有朱谕總也是明天早晨的事。

    ” 經過徹夜的碾轉反側,盛昱決定要做個“解鈴人”,彌補自己輕率系鈴的咎歉。

     于是一早起身,連澆花喂鳥的常課都顧不得,匆匆漱洗,立即進入書房,鋪開紙筆,捧着一盞茶出神。

    這道奏折頗難措詞,構思久久,方始落筆: “為獲譴重臣,未宜置身事外,請量加任使,嚴予責成,以裨時難,恭折仰祈聖鑒事:竊奴才恭讀邸鈔,欽奉懿旨:将恭親王等開去軍機大臣差使,仰見宸谟明斷,盡義極仁。

    伏念該親王等仰荷聖恩,倚畀既專且久,乃辦事則初無實效,用人則徒采虛聲,律以負恩誤國之條,罪奚止此?猶複曲蒙高厚,許以投閑,該王等苟有人心,宜如何感激,在廷諸臣苟有人心,宜如何奮勉!惟是該王等既以軍國重事,贻誤于前,若令其投老田園,優遊散局,轉遂其逸之念,适成其添卸之心,殊不足以示罰。

    方今越南正有軍事,籌饷征兵,該王等于檔案尚為諸練,若概易生手,聖躬既恐煩勞,庶務或虞叢脞。

    況疆事方殷而朝局驟變,他族逼處,更慮有以測我之深淺,于目前大局殊有關系。

     寶鋆年老志衰,景廉、翁同和小廉曲謹,斷不能振作有為,力圖晚蓋,均無足惜。

    恭親王才力聰明,舉朝無出其右,徒以沾染習氣,不能自振。

    李鴻藻……。

    ” 寫到這裡擱筆躊躇。

    為了救恭王,必須有個陪襯,平心而論,自然還是李鴻藻。

    但救李鴻藻不是救張佩綸,所以這兩句“考語”有一番斟酌,要明說李鴻藻,暗指張佩綸,方合本心。

     偶爾擡頭一望,不覺一驚,是張華奎悄然坐在那裡,便訝然問道:“你什麼時候來的?我竟一無所覺。

    ” “來了一會了。

    見大哥正在用心的時候,叫管家不必驚動。

    ” “你來得正好!有個稿子,你不妨替我斟酌斟酌。

    先聽聽消息,今兒總該有明發了,軍機是那些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