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是督撫之事,張佩綸可以不管,但備戰則不能不跟同在船局的何如璋商量。
“既然‘不日即當明降谕旨,聲罪緻讨’,自然是等決戰的诏旨下達了再說。
”何如璋又說:“這句話是要緊的:“目前法人如有蠢動,即行攻擊。
’這還是戒‘先發’之意,要等法國人動了手,我們才能動手。
”
“見得是!”張佩綸深深點頭。
“幼翁,再有兩句話,深可玩味:‘法兵登岸,應如何出奇設伏,以期必勝?’這就是說,朝廷已經見到,水師不一定能敵得住法國,真正明見萬裡!”
張佩綸被提醒了。
這也就是說,水師倘或失利,朝廷必能諒解,是力不如人,非戰之罪。
“見得是,見得是!”他越發重重點頭。
照此看來,備戰之道,倒該着重在岸上,因而重新檢點陸軍防務:船局前面有兩營,後山火藥庫有一營,都是黃超群所統轄。
此外各要地,馬尾有道員方則勳的“潮勇”;旺岐有楊副将的“漳泉陸勇”;朏頭另有三百名“水勇”,是張佩綸特地征召丁憂在籍的北洋水雷學生林慶平所統帶,打算到緊要關頭,泅水去鑿沉泊在孤拔旗艦左右的兩條魚雷艇。
岸上的兵力是盡夠了。
法國派到中國來的海陸軍,總數不過四千,預備騷擾七省,算它一半用在福建,亦不過兩千人。
雖說法國已自海防調兵一千增援,卻不見得都用在福建,加以法軍人生地不熟,如果敢于登岸,處處中伏,處處挨打,無非自速其死。
張佩綸自覺有恃無恐,心神大定,到了第二天接到李鴻章一個電報。
張佩綸寄總理衙門請寒河先發的電報,由北洋收轉,李鴻章的電報,就是談這件事:
“頃接寄總署電,閱過,阻河動手,害及各國,切勿孟浪!須防彼先發,不發,或漸移向他處。
仆不以決戰為是。
廷議則不敢妄參,公有所見,應屢陳。
”
這是暗示張佩綸應該電奏,谏勸不宜下诏宣戰,而就在這時候,何璟派人送了一個電報給張佩綸,是李鴻章打到閩浙總督衙門的,其中有兩句話:“閩船可燼,閩廠可毀,豐潤學士必不可死!”
感于知遇之恩,張佩綸下定了不可動搖的決心,支持李鴻章的主張,極力保全和局。
當然,他不便電請鑰廷不下宣戰诏,因為剛作過塞河先發的建議,忽爾又有這樣的勸谏,豈不是前後矛盾,不成體統了?
宣戰诏未見頒發,隻知道謝滿祿奉命提出第二次哀的美敦書,仍舊索取八千萬法郎的賠償,分十年交清。
限兩日答複,如果拒絕要求,法國公使立即下旗出京,聽任孤拔全力從事。
同時預請護照,準備七月初一出京。
謝滿祿的哀的美敦書是六月二十九提出的,而總理衙門卻遲至第二天下午才通知北洋衙門,代為急電兩江、福建、廣東各地“備戰”,并且特别指明要通知張之洞,轉電廣西巡撫潘鼎新、雲貴總督岑毓英,迅即進兵越南,同時電知駐德兼駐法使臣李鳳苞,馬上離法赴德。
這表示朝廷經過一天的考慮,已經作成決定,拒絕法國的要求。
張佩綸知道,在慈禧太後與醇王,不惜決裂所恃者,主要的是一個劉永福,以為法國對他十分忌憚,加上潘鼎新與岑毓英各有重兵在手,合力進攻,直搗諒山,足以牽制法軍。
事實上在議和時,就不斷旁敲側擊地表示,劉永福是中國人,樂為中國所用,而至今不曾重用此人,純粹是為了顧全法國的交誼,倘或法國蠻橫無理,勢必就非用劉相制而不可了。
然而張佩綸卻相信李鴻章的看法,劉永福并不足恃。
以前,李鴻章常有輕視劉永福的表示,近兩個月的口氣改變了。
這不是他對劉永福的刮目相看,而是有意擡高劉永福的聲價,既以迎合朝廷,也打算着能使法國心存顧忌,易于就範,李鴻章是以寇準自許,期待着重見敵人自動請和的“澶淵之盟”。
張佩綸一直對此不以為然,但現在決定降心以從,全力維持李鴻章保全和局的主張,那就必得照“澶淵之盟”的路子去走了。
史家有定評,“澶淵之盟”之能夠成功,全靠寇準的鎮靜,使得遼國莫測虛實。
既然照此路子走,當然也要學寇準的樣,不是“砍鲙酣飲”,就是帳中高卧,無視于窺伺的強敵。
而這一夜也正是睡覺的天氣,大雨大風,一洗炎暑,雖無“冰肌玉骨”,卻自“清涼無汗”。
他躺在鋪了龍須草席的涼床上,手把一卷《世說新語》,遙想着晉人的風流,無奈驚濤拍岸,不時夾雜着窮吼極叫的汽笛聲,實在有些靜不下心來。
到了半夜裡,門上剝啄聲響,書童已沉沉酣睡,叫幾聲叫不醒,隻得親自下床去開房門。
門外一名俊童,擎着火焰搖晃不定的燭台,照出何如璋驚惶不定的臉色。
“擾了清夢了吧?”何如璋問。
“難得涼快,正好看書。
”張佩綸擺一擺手,“請進來坐!”
何如璋一面踏進來,一面道明深夜相訪的緣故,北洋衙門來了兩個密電,船局的執事不敢來打擾張佩綸,送到了他手裡。
他怕是緊急軍報,特意親自送了來。
這不用說,當然是希望知道電報上說些什麼?張佩綸有北洋衙門的密碼本,這時便拿鑰匙開了枕箱,取它出來對照親譯。
譯出來一看,才知道不是發到福建的,一通發給潘鼎新:“法已決裂,調越隊二千并兵船攻奪台灣,省三危矣!弟與岑宜速進軍牽制。
”
“弟”是稱潘鼎新。
這通密電是李鴻章以淮軍“家長”的身分在調度“子弟兵”,而特意發給張佩綸參考,當然也是當他“自己人”。
再譯另一通,卻是發給總理衙門的:“滬局來電:原泊吳淞口法艦二隻,昨已南去,聞赴台。
巴使亦出洋。
”
“滬局”是指上海電報局,各地電報局都負有報告消息的任務,相當可靠。
前後兩電,都說法國将攻台灣,張佩綸便越發鎮靜了。
“你看!”他矜持地說:“他們是欺劉省三沒有兵艦。
”
何如璋看完電報,臉色也恢複正常了,“明天第二次哀的美敦書期滿。
”他說,“巴德諾走了,謝滿祿大概明天也要走了。
”
“巴德諾是措置乖方,過于無禮,讓他們政府撤了他的‘全權’,不走何待?謝滿祿可就難說了。
”張佩綸說,“哀的美敦書,照萬國公法,隻能緻送一次,既然違例送了兩次,又安知沒有三次、四次?”
何如璋碰了個軟釘子,隻能唯唯稱是。
“談到戰陣之事,非你我所長,亦無須有此長。
馭将之道,全在鎮靜,靜則神閑氣定,方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