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尚且不避小嫌,以國事為重,六王爺如果高蹈不出,且不說問心有愧,清議怕亦不容。
王爺如果再不放心,不妨先打個招呼。
”
“這是應該的。
托誰去說呢?”
于是商量這個“使者”的人選。
先想托新升國子監祭酒的盛昱,怕恭王記起前嫌,反為不妙;再想托最近跟恭王走得很近的榮祿,卻又嫌他身分還不夠,恭王不會重視,就不會有一句确實答複。
“王爺,”許庚身瞿然說道,“手足之親,何事不可言?王爺就自己去一趟吧!”
醇王考慮了好一會,點點頭說:“也好!事不宜遲,要去就早去。
”
于是先派侍衛去打聽,恭王不曾出城上西山,這晚上也沒有誰請他飲酒聽戲,才命轎直到大翔鳳胡同鑒園。
門上傳報,恭王頗為詫異,“老七是個大忙人,”他對寶鋆說道,“忽然來看我幹什麼?”
寶鋆很知趣,“你們哥兒們多日不見了,總有幾句體己話要說。
”他站起身來,“我先回避吧!”
“你可别走!”恭王開玩笑地說,“那簍蟹不好,我可要找你。
”
寶鋆還來不及作答,已聽得樓梯上有足步聲,便由另一面退到樓下,恭王也就迎了出去,站在樓梯口招呼。
“今兒怎麼得閑?”
醇王不會說客氣話,率直答道:“有點事來跟六哥商量。
”
這一說,恭王便不響了,迎上樓梯,自己在前引路,直到他那間最東北角的小書房中落座。
“萬壽快到了!”
沒頭沒腦這一句話,恭王猜不透他的意思,漫然應道:
“是啊!”
“六哥上了折子沒有?”
“什麼折子?”恭王越發詫異。
閑廢以來,從未有所陳述,所以“折子”二字入耳,無端有種陌生之感。
“我是說叩賀萬壽的折子。
”
原來是賀表。
前朝有此規矩,本朝都是面觐叩賀,很少有上表申祝的情形,所以恭王聽這一說,不由得發愣。
“有這個規矩嗎?”他遲疑地問。
同時還在思量:醇王不會無緣無故跑了來問這句話,總有道理在内,是不是該明明白白問一下?
不用他問,醇王有了解釋:“今年是五十整壽。
六哥,你該上個折子,進宮磕頭。
”
這下弄明白了。
“那何用上折子?”恭王答道:“到時候,我進宮磕頭就是了。
”
“話不是這麼說……。
”
不是這麼說,該怎麼說?醇王心裡在想,宮中太監,經常在慈禧太後面前揭他的短處,他應該知道。
既然知道,就應該想到,在宮門外磕頭,慈禧太後既無所聞,太監也不會去告訴她。
那個頭豈不是白磕了?
如果這麼說法,恭王一定會說:白磕了就白磕了。
難道磕個頭還想什麼好處不成?要這麼一說,下面什麼話都不能開口,變成白來一趟。
不過有一點卻已明白,恭王對慈禧太後,倒并沒有因為無端罷黜而心懷不平,隻聽他說那一句“到時候進宮磕頭就是了”,就可知道他還是守着該盡的臣道。
既然如此,就不妨變通辦理,不必由他上折。
不過,萬壽以後的情形,不能不問清楚,尤其是他肯不肯複出,更是關鍵所在。
如果這一點上他不肯松口,一切安排,都算白費。
想到這裡,醇王歎口氣說:“唉!六哥,我真羨慕你。
”
“羨慕我?”恭王笑道:“羨慕我閑散?”
老實人耍花巧,常是一下子就被人識破,醇王自己也察覺了,隻好老實答道:“是啊!這幾個月我受夠了。
上下夾攻,真不是味兒。
”
就因為他說了老實話,作為過來人的恭王,才對他大為同情,“你現在才知道‘上下夾攻’?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你說這話給别人聽,别人未必能懂。
”他停了一下,黯然地搖頭:
“我看,你還有一陣子的罪受!”
話中有深意,醇王往下追問:“六哥,你看我要受到什麼時候?”
“要到親政那會兒,你才能有舒服日子過。
”
這話說得很透徹,也很率直,除卻恭王,不會有第二個人,敢說肯說這句話。
皇帝親政,以“皇上本生父”之尊的醇王,自然不能再過問政事,這是在皇帝入承大統之際,群臣為防微杜漸,不惜犯顔力谏而争得的一個約束。
到那時候,什麼理由也不能再讓他留在政府,退歸私邸,安享尊榮,就表面來看,似乎有幾天舒服日子好過。
就算如此,也是三四年以後的事。
“六哥,我很難。
”醇王有着盡情一吐心頭委屈的意欲,“提到親政,我實在有些不大放心,皇帝年紀太輕,怕他挑不起這副重擔子。
為了我能一卸仔肩,又巴望着皇帝早日成人。
哎,我實在說不清我心裡是怎麼個想法?”
恭王默然。
他知道他的難言之隐,皇帝一旦親政,慈禧太後不再掌權,她豈是能自甘寂寞的人?那時候不知道有多少明争暗鬥?讓醇王夾在中間為難。
說他有“舒服日子過”,倒象是在譏嘲了。
“咱們不談将來,談眼前。
”醇王把話拉回來,“六哥,眼前的局面,你是怎麼個看法?”
“你是問那方面?”
“自然是跟法國的交涉。
”醇王問道:“到底該和呢?還是苦苦撐下去?”
“能撐得住,當然要撐,就怕撐不住。
兵艦不如人,咱們的海面,讓人家耀武揚威,先就輸了一着。
”恭王問道:“李少荃怎麼說?”
“李少荃自然想和。
無奈他也是……。
”醇王搖搖頭,沒有再說下去。
“他也是‘上下夾攻’是不是?”
“是啊!”醇王答說,“不賠兵費和不下來,要賠兵費呢,又有明發:誰說賠償的話,治誰的罪。
你想,他敢碰這個釘子嗎?”
“這道明發本來就不妥。
也不知是誰的主意?”
“還有誰的主意?”醇王苦笑,“誰還敢亂出主意。
”
“話不是這麼說。
”恭王有如骨鲠在喉,放大了聲音說:
“該争的還是要争。
”
這話在醇工聽來,自然覺得不是滋味。
但轉念一想,倒正要恭王有這樣的态度。
不然,就讓他複起,亦不能有何作用。
于是他試探着問:“六哥,倘或上頭有旨意,你奉不奉诏?”
這句話沒頭沒腦,讓恭王無從置答,不過醇王問得也不大對,何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