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二章

首頁
    道:“上頭一直在盼望你,昨兒還問起。

    如今中法的交涉,總算了結了,往後任重道遠,還得好好兒振刷一番。

    你這趟來,怕要多住些日子。

    ” “是!鴻章打算着半個月的工夫,跟王爺辦事,要請王爺教誨。

    ” “别客氣!咱們彼此商量着辦。

    少荃,你總得要幫我的忙才好。

    ” “王爺言重!隻要綿力所及,鴻章無不如命。

    ” 醇王點點頭,躊躇着欲言又止,最後吃力地說了句:“我的處境很難。

    我們慢慢兒再談吧!” 李鴻章心裡有數,醇王有些話,不便在這時候說,于是便談些不相幹的事。

    約莫過了一個鐘頭,禦前侍衛來傳懿旨: “皇太後召見。

    ” 于是李鴻章随着禦前侍衛進了養心門。

    這天由領侍衛内大臣“六額驸”景壽帶班,領入養心殿東暖閣。

    朝陽滿室,和煦如春,慈禧太後穿一件洋紅緞子的旗袍,上罩玄緞小坎肩,兩把兒頭上簪一朵碩大無朋的絹花,豐容盛鬋,望去如三十許人,李鴻章覺得她比去年五旬萬壽時所見,更顯得後生了。

     這也不過一瞥間事。

    數步行去,已近拜墊,下跪去冠,碰頭請過聖安,慈禧太後照例有一番行程如何,稼穑豐歉,民生疾苦,以及起居是否安适之類的問答。

    當然,這番君臣之間的“寒暄”,因人因時因地而繁簡不同。

    象丁寶桢遠在西蜀,數年難得入觐,一旦見了面自然溫言慰問,絮絮不休,李鴻章隻不過十個月未見,而且京畿的情形,慈禧太後經常在打聽,就不必說那麼多的閑話了。

     “這次找你來有好些大事要商量。

    ”慈禧太後在談入正題以前,先表白心願,“皇帝快成年了,我的責任也可以卸一卸了。

    我時常在想,二十多年的辛苦,總要落點兒什麼才好!你們做官的,講去思、講遺愛,我也就是這個意思,撤簾以後,能有人常常念着,記住我的好處。

    這二十多年辛苦,才算不白吃了!” “皇太後的用心,天高地厚!”李鴻章突然激動了,“臣今年已過六十,去日無多,半生戎馬,從沒有一天安閑的日子,如果定要求皇太後、皇上賜臣一個閑差使養老,想來皇太後、皇上念臣微勞,也會全臣一個體面。

    然而臣從不敢起這個念頭,就因為皇太後親自操勞,聖心睿慮,全在國富民強四個字,臣稍有人心,豈敢有此偷閑的想法?外面罵臣的很多,臣不敢說是付之一笑,隻覺得與其為此生閑氣,不如仰體聖心,多辦些事,才是報答深恩之道。

    ” “原是如此!你的功勞不比别人,我是知道的。

    ”慈禧太後又說:“長毛、撚子平了二十年了,現在一班後輩,那知道咱們君臣當年苦苦撐持的難處?昧着良心,信口胡說,實在可恨!前兩年的言路太嚣張了,連王公大臣都不放在他們眼裡,這還成什麼體統,還講什麼紀綱?真非好好兒整頓不可!” 李鴻章明白,這是指的懲罰梁鼎芬一事,便碰個頭說: “皇太後保全善類,臣唯有格外出力,勉圖報稱。

    ” “凡是實心出力的人,有我在就不必怕!”慈禧太後略停一下又說:“歸政之前,我有幾件大事要辦,全靠醇親王跟你幫着我,才能成功。

    ” “是!臣不敢不盡心。

    ” “第一件當然是大辦海軍。

    ”慈禧太後問道:“各省的奏折,你想來都看過了?” “是!醇親王都抄給臣看過了。

    各省對設置海軍的規模,應大應小,見仁見智,互有出入,隻是應該設立專責衙門,特簡親藩,綜攬全局這一層,大家的看法,并無不同。

    ”李鴻章接下來提出他自己的意見,“臣以為今日之事,第一要平息浮議,而要平息浮議,又非先歸一事權不可。

    自古為政在人,上有皇太後、皇上的主持,下有沿海七省疆臣承旨辦事,隻要中間樞紐得人,那就如臂使指,通盤靈活了。

    ” 這是保舉醇王,綜持全局。

    但醇王以近支親貴而兼帝父之尊,或者恥于為人舉薦。

    李鴻章做了幾十年的官,什麼人的閱曆都比不上他深,揣摩入微,所以不肯冒昧。

     慈禧太後當然聽得出他的言外之意,卻先不談人而談事,“張之洞的折子,前兩天才到。

    ”她問,“不知道你看到了沒有?” “臣看到了……” 原奏的抄件,是他在通州途次接到的。

    張之洞的奏折,向來是唯恐言無不盡,動辄數千言。

    這個奏折,自然更不會例外,“分條胪舉”,共有分地、購船、計費、籌款、定銀、養船、修船、練将、船廠、炮台、槍械十一大款,如立山所透露的,主張練南洋、北洋、閩洋、粵洋四支海軍,而統轄于總理衙門。

    說起來頭頭是道,但在李鴻章看,純為言大而誇的書生論兵。

     不過,張之洞在中法戰争中,大借洋債,接濟各處軍火,任事甚勇,是簾眷正隆的時候,李鴻章怕惹慈禧太後起反感,不敢批評得苛刻,隻就計費、籌款兩端來駁他。

     “張之洞仰荷皇太後特達之知,出任封疆,他的才氣是好的,銳意進取,頗能不負皇太後、皇上的期許。

    所惜者,境遇太順,看事不免太輕易。

    就以計費、籌款兩項來說,光是造船,每軍四百萬兩,四軍共需一千六百萬兩,如今庫藏未裕,開口就是一千六百萬,未免說得太容易了。

    ” 提到錢,慈禧太後不由得歎口氣:“中法開戰,各省軍需報銷了三千多萬,欠下許多洋債,怎麼得了?” “正就是為此。

    ”李鴻章緊接着說,“且不論洋債要還本付息,就拿辦海軍來說,如果造船要一千六百多萬銀子,築炮台、造械彈、設學堂,以及海軍官兵伕役的糧饷供應,又該多少?照張之洞的籌款章程,拿五年洋藥進口的關稅、厘金之半來造船,還有一半如何抵得住各項開支。

    近年國家歲收,以洋藥關稅為大宗,指定這個稅款作收入的,不知道有多少?别的不說,光是左宗棠、張之洞借的洋債,就多拿洋藥關稅作擔保,隻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