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二章

首頁
    怕要動用這筆款子,洋人先就不肯答應。

    ” “說得是!”慈禧太後深深點頭:“張之洞辦事,向來喜歡規模大,有點兒顧前不顧後。

    ” “借洋債決非謀國的善策。

    ”李鴻章趁機說道:“總要自己開源才好。

    臣這一次進京,帶了好幾個條陳來,這會兒也沒法子細奏。

    ” “我也聽醇親王說了,你的用心都是好的,隻要能想法子多加收入,有錢來辦正事,我無有不贊成的。

    ”慈禧太後略停一下,拉回話題:“海軍是無論如何要辦的,不過總得有個先後次序,北洋是先有了規模的。

    我看先辦一支,慢慢來擴充。

     你的意思怎麼樣?” “皇太後聖明。

    ”李鴻章答說,“這才是可大可久之道。

    ” “練兵不光是費錢,還得要人。

    你素來肯留心人才,有能在海軍效力的,盡管往裡保。

    ”慈禧太後又問一句:“你看,有好将材沒有?” 李鴻章心想,慈禧太後此時物色人才,當然是預備大用,海軍既打算請醇王主持,自己就不便有所保薦,但慈禧太後這樣追着問,其勢又不容閃避。

    念頭多轉一轉,覺得有個兩全的辦法,保薦醇王的夾袋中人。

     醇王在治兵方面最贊賞的人物,本來是榮祿,但其間一度發生誤會,交誼幾緻不終。

    近年來醇王亦頗想修好,而榮祿不知如何,甯願韬光養晦,其中或許有什麼特殊的曲折,李鴻章不敢冒昧舉薦。

    不得已而求其次,他想到了一個人。

     “禦前侍衛善慶,早年曾歸臣節制,當時剿西撚的時候,善慶的馬隊,頗為得力。

    與劉銘傳相處得亦很好。

    ”李鴻章說,“臣素知其人,忠勇誠實,是好将材。

    ” “醇親王也跟我提過,善慶是能帶兵,會辦事的。

    ”慈禧太後又說:“左宗棠生前保曾紀澤能當海防重任。

    你看怎麼樣?” “曾紀澤與臣是世交。

    明敏通達,是洋務好人才。

    不過,他不曾帶過兵,臣亦不曾聽他談過軍務。

    這一次電召回國,如何用其所長?出自聖裁,臣不敢妄議。

    ” 話雖如此,不認為曾紀澤如左宗棠所奏的,能當海防重任的意思,已很明顯。

    慈禧太後點點頭,不置可否,将話題轉到左宗棠身上。

     “左宗棠可惜!朝廷原想用他的威望,坐鎮南邊,不想竟故在任上。

    ”慈禧太後歎口氣說:“他多年辛苦,我總想找個安閑的地方讓他養老。

    在京裡閑住,本來也很好,又那知道他的脾氣倔,跟大家合不來。

    去年軍機面奏,說派他到福建最好。

    我想,福建是他極熟的地方,也算人地相宜,就答應了,特為又将楊昌濬派了去,原意是叫他不用事事操心。

    不想他竟不能體會朝廷的苦心,年老多病,又是立了大功的,竟不能好好過幾年舒服日子,說起來倒象是朝廷對不起他!” “皇太後、皇王深仁厚澤,這樣體恤老臣,左宗棠泉下有知,也一定感激涕零。

    不過左宗棠平生以諸葛亮自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今積勞病故任上,與疆場陣亡無異,在他亦可說是求仁得仁,死而無憾。

    ”李鴻章要占自己的身分,便又說道:“臣與左宗棠平日在公事上的意見,不盡相合,然而臣知左宗棠報國之誠,謀國之忠,與臣無異。

    回想當年在曾國藩那裡共事的光景,如在眼前,如今左宗棠已經去世,臣年逾六十,精力日衰,隻怕犬馬之勞,也效力不到幾年了。

    ” “你不比他!精神健旺得很。

    ”慈禧太後用樂觀的語氣勸慰,“朝廷着實還要靠你呢!” “臣亦自知沒有幾年了,不敢一日偷閑,總想在有生之年替朝廷跟百姓多做點事。

    ” “隻要你做,朝廷一定保全你。

    不過年紀大了,你也要節勞才好。

    ” 李鴻章此來,有滿腹經綸,想要傾吐,本來打算先征得醇王的同意,取得軍機及總署諸大臣的支持,有了成議,再奏請裁可,頒旨施行。

    現在聽得慈禧太後一再勉勵,便改了主意,覺得此時把握機會,說動了慈禧太後,便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協商之際,方便不少,豈非是辦事的一條捷徑? 打定主意,再無遲疑,首先将阻礙最多的造鐵路一事提了出來,“皇太後明見萬裡。

    臣這幾年銳意興利,頗遭人忌,若非慈恩保全,臣縱有三頭六臂,亦必一事無成。

    ”他一轉接入本題:“就拿造鐵路這件事來說,光緒六年劉銘傳入觐,上奏請造鐵路,他是看到鐵路一開,東西南北,呼吸相通,萬裡之遙,數日可至,百萬之衆,一呼而集,十八省合為一氣,一兵可抵十兵之用。

    這些話,實在是真知灼見。

    上年對法用兵,王師備多力分,腹地招募之勇,一時派不到邊省禦敵,遷延日久,自誤戎機。

    加以軍需轉輸不便,豈有不敗之理?如果當時照劉銘傳所奏,先造‘南路’,一由清江浦經山東,一由漢口經河南,都到京師,那時候調兵遣将,指揮如意,決不容法軍如此猖狂。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如今大辦海軍,固為抵禦外患的海防根本,造鐵路于軍政、京畿、民生、轉運、郵驿、礦務、招商、輪船、行旅有九大利,真該急起直追!” 提到這件事,慈禧太後便記起言路上紛紛谏阻的奏議,皺着眉說:“都說開鐵路破風水,這件事可得好好核計。

    ” 這個答複,使得李鴻章有些氣沮,但話既說出口,不能不争,“滄海桑田,那有千年不變的陵谷?西洋各國當年講求各種新政,往往亦有教民反對,全在秉持毅力,不折不撓,才能克底于成。

    臣記得左宗棠亦曾上奏,贊成仿造鐵路,說外國‘因商造路,因路治兵,轉運窮通,無往不利。

    其未建以前,阻撓固甚!一經告成,民因而富,國因而強,人物因而倍盛,有利無害,固有明征。

    電報輪船,中國所無,一旦有之,則為不可少之物。

    ’這是閱曆有得的話,實在透徹不過。

    ”說到這裡,他想起一個絕好的例子:“同治元年,臣由曾國藩保薦,蒙皇太後天恩,授為江蘇巡撫,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