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三章

首頁
    聽了許多想聽的話。

     到了四點多鐘,貼身跟班悄悄來提醒,該赴慶王的飯局了。

    這天,奕劻為李鴻章接風,陪客是總署、軍機兩方面的大臣,所以等于又一次會議,李鴻章當然要早到。

     果然到得早了,在座的陪客,還隻有一個孫毓汶。

    談到鐵路,他告訴李鴻章說,反對的人很多,不過事在人為,最好準備一份詳細的圖說,再奏請懿旨定奪。

     “那方便。

    我三五天以内就可以預備好。

    ”李鴻章答道,“洋匠已經勘查了好幾次,每一次都有詳細禀帖,不過用的是洋文,我關照他們加緊趕譯就是。

    ” “是的。

    等中堂一交來,軍機上立時呈遞。

    ”孫毓汶略停一下問道:“中堂的意思是從陶城埠到臨清,沿河興造鐵路,如果阿城一帶河水漫決,向北沖刷,不會把鐵路沖斷?” “不要緊!洋匠已經顧慮到這一層,近河之處,路基築高六尺,漫水從沒有高過六尺的。

    ” 孫毓汶點點頭又問:“倘或奉旨準行,中堂意中想派什麼人督辦?” 李鴻章心目中已經有人,決定派盛宣懷去辦。

    話到口邊,忽然警覺,說不定孫毓汶想保薦什麼人,倘或落空,難免失望,或者會故意阻撓,這時以敷衍為妙。

     于是他搖搖頭說:“此刻那裡談得到此?将來是不是交北洋辦,亦未可知。

    就是交北洋辦,派什麼人經理,也得請教諸公的意思。

    ” “那當然請中堂一力支持。

    ”孫毓汶說,“我看盛杏荪倒是适當的人選。

    ” 聽得孫毓汶稱贊盛宣懷,李鴻章不能不留意。

    因為孫毓汶固然一言一行,無不隐含心計,而對盛宣懷更不能不防。

    北洋幕府中兩類人才,一類講吏治、論兵略,還保留着曾國藩開府的流風遺韻,論人,大多正人君子;論事,亦多罕言私利。

    另一類辦洋務、辟财源,此中又有高下兩等,上焉者如張蔭桓,下焉者就是盛宣懷之流,李鴻章在他們面前,就象在貼身侍仆面前一樣,毫無秘密可言。

    事實上李鴻章也是要靠盛宣懷等輩,才有個人的秘密,此所以不能不防。

     他防人的手段,因人而施,對于淮軍将領,是造成他們彼此的猜忌,免得“合而謀我”;對于盛宣懷這些人,在陷之以利以外,就是嚴禁他們另投靠山。

    不過,盛宣懷固然不必,也不敢出賣自己,就怕孫毓汶别有用心,将盛宣懷拉了過去,自己的秘密如果都落在此人手中,卻是大可憂之事。

    為此,他試探着問:“多說盛杏荪是能員,萊山,照你看,他的長處,到底何在?” “盛杏荪是中堂一手提拔的人,難道還不知道他的長處?” 照這話看,孫毓汶或者已經猜到自己要委盛宣懷辦鐵路,有意說在前面,以為試探。

    李鴻章心想,言路上對盛宣懷深惡痛絕,如果自己承認有此意向,一傳出去,先招言官反感,益增阻力,還是先瞞着為妙。

     “盛宣懷的長處,我當然知道。

    不過,知人甚難,要聽聽大家對他的批評,尤其是閣下的批評。

    ” “為什麼呢?” “那還不容易明白?軍機為用人行政之地,何能不聽聽你對人物的品評?” “中堂太看得起我了!”孫毓汶忽然問道:“聽說盛杏荪到杭州去了?” “他老翁在浙江候補,請假去省親。

    ”李鴻章又說,“也要去整頓整頓招商局。

    ” 談到這裡,客人陸續至,而且非常意外地,正要開席的時候,醇王亦作了不速之客。

    不過他一進來就先聲明,他不是來闖席,隻是聽說大家都在這裡,順路進來看看。

     這一下,使得做主人的奕劻很為難。

    不留醇王,于禮不合,留下醇王,自然是坐首座,便委屈了李鴻章。

    想一想隻有口中虛邀,暗地裡關照,暫緩開席。

     醇王自知不便久坐,觑個便将孫毓汶拉到一邊,有一句要緊話關照:“你們跟少荃同席,不必再談鐵路。

    這件事,八成兒吹了!” “怎麼呢?” “這位,”醇王揸開五指伸了一下,意思是指惇王,“今天不是‘遞了牌子’?我剛剛才知道,為的是反對造鐵路,當面力争。

    有幾句話說得很厲害,說是鐵路造來造去,怕動了西陵的龍脈。

    上頭一聽這話吓壞了!派了傳谕,明天一早,讓我頭一起遞牌子,說是要問鐵路。

    多半會作為罷論。

    ” 孫毓汶不即回答,問到另一件事:“那麼,官銀号呢?” “這又是件棘手的事!崇文山到我那裡痛哭流涕,真正愚忠可憫!看樣子,除非不用洋人,不然就辦不成。

    ” “合肥迷信洋人。

    聽說他有過後,不用洋人,甯可不辦。

    現在鐵路再作罷論,所議的三件大事,倒有兩件不成功,而這兩件又是合肥的獻議,一點結果都沒有,似乎于他的面子上不好看。

    ” “說得是啊!”醇王倒未曾想到,此刻一被提醒,才覺得十分不妥。

     “而況現在還有求于他!” 這話,醇王也能深喻,有求于李鴻章的,不止于先辦北洋一大支海軍,還要靠他遮掩着拿海軍經費移作别用。

    這樣,就必得設法圓他的面子,否則,他未必肯乖乖聽話。

     “王爺,”孫毓汶低聲說道:“辦不辦,王爺在心裡拿主意,眼前先不必說破,盡管照合肥的意思降旨。

    橫豎這又不是三天兩天便得見分曉的事,且等崧鎮青跟陳隽丞複奏了再說。

    ” 這是指漕運總督崧駿跟山東巡撫陳士傑。

    修造鐵路事關南漕,地在山東,當然要征詢他們的意見,如果他們的複奏,認為窒礙難行,将來就可以搪塞李鴻章。

    倘或複奏贊成,也不妨示意言路上折反對。

    總之要打消此事的手段多得很,眼前能保住李鴻章的面子,不教他懷怨于朝廷,便是上策。

     “你的話不錯。

    一準照此而行!”醇王欣然答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