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三章

首頁
    并無稱謂,是有意略去了的,不過從寒暄的套語中,可以看出受信者與王詠霓有相當交誼,而且是常在一起議論洋務的朋友。

     這封信就是專論新購鎮遠、濟遠兩兵艦的得失。

    他說:西洋的兵艦,近來都用鐵甲,鐵甲艦又分快船、戰艦兩類。

    戰艦一類,先為兩舷列炮,炮小甲薄,不足攻拒,一變再變而有船而上可以旋轉的炮塔,炮巨甲厚,才成為海上利器。

     但旋轉的炮塔,仍有缺點,未能盡善,于是再改為“露台旋炮之制”。

    定遠、鎮遠兩艦,仿此構造,算是最新的兵艦。

    但鎮遠工料不及定遠,如平面綱甲,改用熟料,而當時造價反增加十萬銀子。

    其故何在?令人不解。

     下面談到快船。

    王詠霓說:快船專以巡海,亦能深入敵人口岸,輔佐戰艦。

    由于快船的火力不足,因而必須厚甲以自護。

    其法有二,一是在吃水線下,加厚鋼甲;一是在底部裝置平面的鋼甲,借以防禦自上下落的炮彈。

    而濟遠艦的構造極不合理,吃水線下無鋼甲防護,一遇小炮彈即生危險,吃水不深,易于欹側。

    最大的錯誤是船面加上炮台,形成頭重腳輕之勢,不但駕駛困難,而且危險特甚。

    王詠霓斷言西洋兵艦,并無這種規制,濟遠艦是仿照德國不及一千噸的兩艘小船所造,而此兩艘小船,亦根本沒有炮台。

     看到“濟遠造于伏爾铿廠,初次試為,本未盡善,廠中辦事人不自諱言”的話,李鴻章臉色一變,擡頭望着張蔭桓說道:“李丹崖不緻如此冒失吧?我看,王某的這封信,僅憑耳食,未免言過其實。

    ” 聽他這樣說法,張蔭桓就知道他還未看完,“不見得全是耳食之言。

    ”張蔭桓說:“中堂請先看信!” 于是李鴻章聚精會神往下看,同時小聲念道: “其失如機艙逼窄,絕無空隙,隻身側行,尚慮誤觸,前日試機已有觸手成廢者。

     暑月炎燠,臨戰倉皇,并難奏技;水管行折,遠達汽鍋,曆次損修,甚為不便,今尚泊馬拉他,不能随定、鎮偕行。

     其下艙煤櫃,隻容百噸,蓋以限于入水,諸弊叢生。

    然大沽口淺,已不能近,煙台、旅順無礙加深,倘增深一尺,可添煤四十噸,何所見不及于此?而炮房之藥氣悶,令台之布置不密,猶見弊之小者。

     今朝廷加意台澎,饬照仿造,而劼侯、傅相,意見不同,劼侯請俟回華察看,自是慎重,合肥謂不必久待,電令速購。

    豈成功期諸二年,而訂定不能遲諸兩月邪?此尤弟所未喻者也。

    ” 這是指新訂購的兩艘兵艦而言。

    李鴻章看到這裡,大為氣憤,“胡說八道。

    不必久待,電令速購,那裡是我的意思。

    六月裡,總署有信給我,說台澎孤懸海外,應該從速購備船隻,以備不虞。

    我因為戰艦花費太大,所以複信,說暫照濟遠訂購幾艘。

    六月二十四奉到電旨,我還記得全文是:‘着照濟遠或快船,定購四隻,備台澎用。

    即電商英德出使大臣妥辦。

    船價戶部有的款可撥。

    ’你評評,何嘗是我錯?” “中堂不錯。

    本為救急之計,自然不能久待,而況戶部有‘的款’是指此時而言,遲延日久,‘的款’也許造了三海的禦舫,豈不落空?” “着啊!你這才是深知甘苦之意。

    ”李鴻章又說:“至于我給劼侯的信,将來可以問他,我隻說:炮不可小于八九口徑;甲不可薄于十二寸,如用鐵面不可薄于十寸;船速不可低于十五裡;吃水不可深于十八尺,這都是相度實情,期望快船能得戰艦之用。

    謀國如此,自覺不為不忠,而局外人橫加非議,實在令人灰心。

    ” “中堂謀國,有識者無不傾服。

    不過,言路上的傳聞,雖說空穴來風,到底也還另有說法。

    ” “什麼說法?”李鴻章張大了眼問。

     “如無‘空穴’,何有‘來風’?” 李鴻章一愣,接着換了副沉着的臉色,“此言有味!”他說,“你聽到什麼風聲?” “聽說駐德使館中人,另有信來。

    盛伯熙就接到一封,預備動折子參李丹崖。

    ”張蔭桓說,“盛伯熙的筆鋒,中堂是知道的,不動彈章則已,一動必不為人留餘地。

    ” “噢!”李鴻章問:“還有呢?” “總還有人要借此生風。

    據說,目前有一公論,‘定遠船質堅而價廉;鎮遠船質稍次而價稍漲;濟遠船質極壞而價極昂!’總而言之,照他們說,一船不如一船!” “這些話是從那裡聽來的呢?” “上海《申報》上就載得有。

    ” “局外人的浮議,未必可信。

    ”李鴻章不屑地說,“好在李丹崖已經交卸回國,奉旨交北洋差遣,定、鎮、濟三艦,也快到大沽口了。

    是是非非,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 “是!”張蔭桓的本意是來報告消息,原意既達,不必詞費,所以起身告辭。

     李鴻章卻不願放他走。

    李鳳苞的毛病在李鴻章自然不是一無所知的,所以話雖說得坦然,心裡卻不免嘀咕,希望張蔭桓能替他想個化解之方。

    隻是言語之中,袒護李鳳苞在先,一時改不得口,唯有先拿張蔭桓留了下來,再作計較。

     “如果沒有事,你再坐一會……我還有話跟你談。

    或者,”他沉吟了一下說:“托你再去打聽一下,還有什麼人從德國寫信來?” “是!我晚上再來跟中堂回話。

    ” ※※※ 從張蔭桓辭去以後,便是接連不斷的訪客。

    李鴻章本來是不想見的,但就這一天之間,發覺京中的各種迹象,都對他不利,為了聽聽消息,也為了籠絡朝士,一改本心,盡量延見。

     訪客是來巴結的多。

    因為聽說朝廷要大辦新政,用人必多,或者想兼差、或者想外放,都得要走手握實權的“李中堂”的路子。

    此輩見識有限,但消息靈通,所以李鴻章倒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