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事可便商賈,今日之下,那個敢說不該興辦電報?然而當時就有人堅持以為不可,福建百姓,始而呈阻,從而竊毀。
我現在要請大家問一問福建的京官,是有電報好,還是沒有電報好?記得倭文端為同文館所上的折子,恭引聖祖仁皇帝的垂谕:‘西洋各國,千百年後,中國必受其累。
’以為‘聖慮深遠,雖用其法,實惡其人’,這是倭文端的斷章取義!我敢說,如果仁皇帝今日還在,雖惡其人,必用其法。
師夷之長,正所以為制夷之地!記得恭親王駁倭文端的折子有言,‘該大學士既以此舉為窒礙,自必别有良圖。
如果實有妙策可以制外國而不為外國所制,臣等自當追随該大學士之後,竭其樤昧,悉心商辦。
’又說,‘如别無良策,謹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幹橹等詞,謂可折沖樽俎,并以制敵之命,臣等實未敢信。
’今日之事,我亦是這個看法。
請王爺卓裁,諸公同議!”
說到這裡,李鴻章已是氣喘連連,自有聽差替他捶背抹胸,拭汗奉條,益顯得老臣謀國之忠。
而在座的人,自醇王以次,亦無不為李鴻章這番話的氣勢所懾,縱有反駁的理由,也都要考慮一下,是不是宜于在此時出口?
他人可以緘默,醇王卻不能不說話。
他本來是贊成興修鐵路的,但去年預備由神機營出面,借洋債建造西山至蘆溝橋的鐵路,專為運煤之用,不想為言路大攻,因而有些畏首畏尾,此時為李鴻章的話所激動,不由得又慨然而言,表示支持。
然而亦僅是表示支持而已,“鐵路之利,局外人見不到,那些議論亦聽不得。
”話雖如此,他卻作不得主,“這件事,我看要奏請聖裁。
”
于是,接下來議第三件,也是這天最後要議的一件大事,籌設銀行。
李鴻章将克米隆所拟的說帖,作了一個解釋:由戶部撥銀五百萬兩作為資本,如果一時沒有這筆巨款,不妨向彙豐銀行舉債。
接着又列舉了許多條銀行的好處,善于理财的閻敬銘,傾身绌聽,深感興趣。
“外國的銀行,跟我們中國的銀号、錢莊,看起來沒有什麼兩樣,都是俗語所說的,在‘銅錢眼裡翻跟鬥’,其實大不相同,收支出納,别有法度。
所以主事者是否得人,關系成敗。
”李鴻章說到這裡,略停一下,然後揮一揮手加重語氣:“我們的銀行不辦則已,要辦,就得要用洋人。
拟說帖的克米隆,是上海彙豐銀行的總經理,同治十二年接手到現在。
彙豐銀行本來是賠錢的,經過此人極力整頓,生意蒸蒸日上,現在已成了上海外國銀行的領袖,克米隆的聲望亦遠達東西洋各國。
若能得他之助,我敢擔保,我們的銀行一定辦得發達。
”
李鴻章說完,又該醇王表示意見。
他看看閻敬銘問:“丹初,你看怎麼樣?”
“我贊成。
不過,第一,銀行是外國人的叫法,我們不必強與相同,仍舊以稱‘官銀号’為宜。
”
“見得是!”李鴻章趕緊接口,“戶部既有‘官錢号’,不妨再設‘官銀号’。
這個名稱改得好,于體制相符。
”
“第二,要辦就我們自己辦,何必用洋人?”
“你不用洋人,人家卻不相信你戶部。
”
這脫口一答,真所謂“語驚四座”。
閻敬銘勃然變色,大小眼一齊亂眨,形容醜怪。
李鴻章自知失言,趕緊又作解釋。
“這決不是人家看不起我們戶部,因為在商言商,最要緊的是主事者的信用。
我們的官銀号設了起來,要跟各國通彙,譬如說,現在我們在倫敦要付一筆款子,需用甚急,照各國銀行通彙的規矩,一個電報去,就會如數照付。
如果我們官銀号的司理,不為洋人所知,人家如何放心?用克米隆就是要利用他的聲望信譽。
”
這一解釋,總算能自圓其說,閻敬銘微微颔首,表示領會。
醇王本來怕閻李意見不合,将此一樁好事打翻,如今見此光景,才算放心。
“茲事體大,一時也無法細談,既然丹初也贊成,那麼,這件事就交戶部議奏。
各位看,這樣子辦,使得使不得?”
“這是正辦!”世铎答說。
“事不宜遲。
”醇王向閻敬銘說:“丹初,你此刻跟少荃當面約定日子,在戶部會議,有了結果,好早早出奏,這件事,最好能趁少荃在京裡,就能定局。
”
“是!”閻敬銘向李鴻章讨日子:“爵相,那一天有空?”
“這是大事,除非召見,我都可以抽出空來。
丹初,請你跟崇公商量定了,随時通知我。
”
崇公是指承恩公崇绮。
他倒黴了好幾年,是閻敬銘敬重他的理學,在慈禧太後面前力保,才在去年十一月當上了戶部尚書。
于是在暮色蒼茫中,各自散歸府第。
李鴻章這天本有七個飯局,因為預知會議會開得很長,所以早就一律辭謝。
回到賢良寺途中,心血來潮,就在轎前吩咐材官,拿名帖請閻敬銘到行館來便酌,又特地叮囑,請客時要說明,并無他客在座。
回到賢良寺不久,閻敬銘應約而至。
見了面彼此欣然,一個固然有話要說,一個也正有話要問,可以把杯傾談,極融洽。
要談要問的,正就是設立官銀号之事。
在閻敬銘面前,李鴻章不敢說沒有把握的外行話,而是說了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理财心得。
李鴻章認為發行鈔票,可以一掃錢谷稅厘方面進多出少,病民肥己的積弊,尤其是當他提到“減平”方面的好處,更顯得用鈔票有實益。
劃一減平是閻敬銘所倡議。
上年十二月,戶部奉旨預為籌劃軍饷,閻敬銘親自主持會議,殚思竭慮,拟成開源節流之策各十二條。
節流的第一策,各省減平,必須劃一。
嘉慶年間,為平川楚教亂,軍需支出浩繁,得設法彌補部庫收支不足之數,于是陝西巡撫畢沅始創“減平”之議。
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