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至各省海口,收買紋銀,緻内地銀兩日少,洋錢日多。
近年銀價日昂,未必不由于此。
”
“七爺,你再聽,這道奏疏,是道光十八年閏四月,鴻胪寺正卿黃爵滋所上。
請七爺聽聽他怎麼說?”
崇绮念的一段,又是有關紋銀外流的:
“竊見近年銀價遞增,每銀一兩,易制錢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銀于内地,實漏銀于外夷也。
蓋自鴉片流入我國,我仁宗睿皇帝知其必有害也,特設明禁,聽當時臣工亦不料其流毒到于此極!”
“流毒謂何?就是‘以外洋之腐穢,潛耗内地銀兩’!”
崇绮接着再念黃爵滋所奏,道光初年鴉片走私入口,紋銀走私出口的數目:“粵省奸商,勾通巡海兵弁,用扒龍、快蟹等船,運銀出洋,運煙入口。
故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歲漏銀一千七八百萬兩;自十一年至十四年,歲漏銀二千餘萬兩;自十四年至今,漏至三千餘萬兩之多,此外福建、浙江、山東、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數千萬兩。
以中國有用之财,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聽先父告訴我,”崇绮是指他的父親賽尚阿,“當時成皇帝談到黃爵滋這道奏疏,悚然動容。
紋銀流入外洋,不知伊于胡底,因而宸衷獨斷,不惜與洋人一戰,以求塞此病國害民的漏卮!如今戶部設立官銀号,使洋人司理其事,豈不是求他将紋銀流入外洋。
七爺是宣宗成皇帝的愛子,何忍出此?”
說着,兩行眼淚,滾滾而下。
這一下搞得醇王既困擾又不安,“文山,文山!”他惶惑地連聲喊着,“何用如此,何用如此!”
“于今當朝一人,一切擔當都在七爺肩上,隻要七爺力扶正氣,一切魑魅魍魉,自然銷聲匿迹。
”
這話使醇王覺得刺心。
崇绮反對設官銀号,而自己對此事正抱着無窮希望。
那麼,所謂魑魅魍魉,不也就包括自己在内嗎?
這樣轉着念頭,便正色說道:“文山,謀國之忠,誰不如我?總要時刻存一個與人為着的心才好。
”
“原該如此。
隻要于國計民生有益,世道人心不悖,當然應該力贊其成。
無奈當今之世,積非成是。
語雲‘衆士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谔谔。
’七爺,崇绮世受國恩,粉身難報,隻有做個谔谔一士,盡其愚忠。
”
“是的,是的!我知道,我知道。
”醇王懶得跟他再說,“你請回吧!這件事,我總審慎就是。
”
“請七爺千萬審慎!”崇绮又加了一句:“心所謂危,不敢不言。
如果言之不行,就隻有以去就争了!”
這話迹近要挾,醇王益覺不快,同時也很煩惱。
從前總當那班食古不化之士,侃侃正論,是擇善固執,這一年以來,經得事多,才知道此輩固執有之,擇善未必,隻要胸中有了痞塊,驅甲兵攻之而不去,真教無可奈何!
※※※
李鴻章在第二天一早,就知道了有這麼橫生的一個枝節,不但閻敬銘來信相告:“崇公于此事,成見極深,不易化解,集議一節,暫作罷論。
”而且另有他派在京裡的“坐探”,傳來詳細消息,才知道崇绮竟不惜以紗帽相拚,實在太出人意外了。
“此事,我看難了!”正好來訪的張蔭桓說,“崇文山、徐蔭軒相互标榜,以理學自命,專有班恃此為進身之階的新進追随着在起哄,這班人見解、文采,不如清流,而淩厲之氣過之。
照我看,馬上就會有折子搏擊。
中堂倒要小心!”
李鴻章對言官也是又恨又怕,不過此事辦成,是理财方面一帖起死回生的靈藥,當然不肯輕易放棄。
因而便向張蔭桓問計。
“崇文山反對的是洋人,反對洋人又是怕紋銀外流,如果能有保證,紋銀包不外流,就沒有反對的理由。
中堂請想想看,有什麼保證?”
“除非不用洋人。
”
“不用洋人辦得到,辦不到?”
“這沒有什麼辦不到。
”李鴻章說,“不過不用洋人,我還真不能放心。
”
“怎麼呢?”
“克米隆跟我詳細談過,發行鈔票,要有現銀準備。
照西洋規矩,準備金不必十足,但有一定成數,公推公正士紳監督,按期檢查,以昭大信。
現在請克米隆主持其事,當然照他的章程辦理,如果是由戶部派人,必不能做到這一層。
說不定一道中旨,取銀若幹,你能抗旨不遵嗎?”
“照此說來,設官銀号是替官裡開一條聚斂之道,辟一座方便之門。
一旦濫發鈔票,蹈鹹豐發當百錢的覆轍,其害不可勝言。
”張蔭桓率直勸道:“中堂并無理财之責,何苦擔此罵名?而況勳業如日方中,可辦的大事甚多,也犯不着做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
李鴻章想了一下,決定接受他的勸告,“你的話很切實,我犯不着那麼傻!”他說,“聽其自然吧!反正要辦官銀号,就得用洋人,不然不如不辦。
”
※※※
到這時候,張蔭桓方始談到他的來意。
他也是有個極重要的消息,必須告知李鴻章,未談之前,先問起一個人:“許竹筼的随員王子裳,中堂見過沒有?”
“沒有。
”李鴻章問,“聽說是翁叔平的門生。
”
“是的。
”張蔭桓說了此人的簡曆。
王子裳名叫詠霓,浙江人,早年是個名士,骈文做得極好。
本來是刑部主事,去年許景澄奉命代李鳳苞為出使德國欽差大臣,奏調為随員,以迄于今。
“喔,”李鴻章問道:“他怎麼樣?”
“他最近來了一封信。
這封信是給什麼人的?請中堂不必問。
我設法錄了一個副本在這裡,專備中堂參酌。
”
不問其事為何?李鴻章先就覺得他的關愛之情可感,深深報以一眼,然後接過抄件來看。
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