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六章

首頁
    馬上預備起來,一定得在兩年以内辦成。

    ” “是!”李蓮英又接一句:“悄悄兒預備?” 這是暗中點一句,是不是要讓醇王知道?慈禧太後好半天不作聲,最後終于下了決斷:“我來關照七爺。

    ” 有這句話,李蓮英便可以直說了,“七爺一定遵懿旨。

    不過讓七爺辦事,最好先替他把道兒畫出來。

    ”李蓮英放低了聲音說:“萬壽山的工程一動,就先得有幾百萬銀子擺在那裡。

    ” “幾百萬!”慈禧太後皺眉了。

     “其實也不難。

    ”李蓮英說,“一條船就是兩三百萬銀子,不過少買兩條船而已。

    ” 這一下提醒了慈禧太後。

    不久以前嚴饬各省認籌海軍經費,兩江、兩廣,必有巨款報效,因而自語似地說:“得結結實實催一催,等錢到了好辦事。

    ” 李蓮英知道她指的何事。

    接口說道:“等各省報解到京,總要年底了,怕耽誤了正用。

    ” “那,”慈禧太後愕然相問:“那怎麼辦?” “奴才在天津的時候聽說,洋人相信李中堂,隻要他肯出面借,一兩百萬不過一句話的事。

    ” “喔!李鴻章有這麼大的能耐?” “是!老佛爺重用他,洋人自然就相信他了。

    ” 這無形中的一句恭維,聽得慈禧太後心裡很舒服,“我當然不便跟李鴻章說,讓七爺去跟他想辦法。

    ”她又問:“此外,看看還有什麼來路?” “大宗款子總要到明年下半年才用,眼前能有一百萬銀子,加上内務府跟木廠的墊款,工程可以湊合了。

    至于明年下半年要用的工料,奴才倒想得有一處款項,可以挪動……。

    ” “噢!”慈禧太後大感興趣,揮一揮手打斷他的話:“你先别說,讓我想一想。

    ” 這當然是一筆大款,而且也不是經常歲入之款。

    歲入大宗經費,無非關稅、地丁,都歸戶部支配停當,決不能挪動。

     慈禧太後凝神思索,終于想到了。

     “你是說大婚用款?” 李蓮英陪着笑說:“真正是,什麼事都不用想瞞老佛爺!” “這倒是一條生财大道。

    ”慈禧太後很高興地說:“大婚還早,款子不妨先籌。

    不過……。

    ”她沉吟着沒有再說下去。

     話雖未說完,她所顧慮的事,卻是可想而知的,挪動不過暫借,拿什麼來歸還?這一層李蓮英是早就跟立山算計好了的,所以此時從容不迫地答說:“其實修園子也是為大婚。

    尋常人家娶兒媳婦,少不得也要粉刷粉刷,添蓋幾間屋子什麼的。

    何況是皇上的大婚?将來這些帳,自然是并在一起來算!” 這就是說,借大婚為名,籌款來修園子。

    這個移花接木的辦法,名正言順,比移用海軍經費是冠冕堂皇得太多了。

     “說得一點不錯。

    ”慈禧太後越發高興,“現在先别忙,我自有道理。

    反正将來是你‘總司傳辦事件’,一切都好辦。

    ” 慈禧太後到這時候才算徹底了解整個利害關系,統籌全局,很精明地駁了世铎和伯彥讷谟诂分别領銜的折子,卻準了醇王的奏請,先将内廷事務的全權,抓在手裡。

    至于訓政數年,三勸三讓,還得要有一番做作。

     然而誰也不敢認定她是做作,隻覺得她歸政的意思極其堅決,真有“倦勤”的模樣。

    因而群情惶惶,頗有國本動搖的恐懼,王公大臣紛紛集議,決定再上公折。

     這些情形看在翁同龢眼裡,痛心極了!因為明明有皇帝在,何須有這等“國不可一日無君”的惶恐?說來說去,隻為皇帝難當重任,大家才覺得少不了慈禧太後。

    這是當師傅的人的恥辱,然而誰又能體味得到當師傅的人,有着如俗語所說的“恨鐵不成鋼”的心情? 巧的是,這天在毓慶宮為皇帝講曆朝實錄,正好遇到聖祖幼年誅鳌拜,未成年便親政那一段。

    翁同龢一時感觸,極力陳述時事艱難,為君之責甚重,苦勸皇帝振作,講到一半,悲從中來,竟緻涕泗交流。

     皇帝聽太監說過:李鴻藻為穆宗授讀時,有一次苦谏勿嬉遊過度,亦是聲淚俱下。

    穆宗将書上“君子不器”那句話,用手指掩住最下面的兩個“口”字,讀來便成“君子不哭”,因而使得師傅破涕為笑。

    自己沒有這樣的機智,更沒有這種在師傅傷心之時還能開玩笑的心情,而且也沒有什麼話可以安慰師傅,所有的亦隻是兩行清淚。

     這一下讓翁同龢深為不安,亦深為失悔,天子垂淚,豈是等閑之事?所以趕緊站起身來,肅然相問:“必是臣的話說得重了?” “不與你相幹。

    ”皇帝搖搖頭說:“我恨我自己。

    ” “皇上這句話錯了!萬乘之身,系天下臣民之殷望,至貴至重,怎麼可以輕易自責?” 皇帝默默半晌才答了句:“你不明白我心裡的事,我亦沒法跟你說。

    ” 這是皇帝心中有委屈,而且可以猜想得到,必是宮闱骨肉之間的隐衷。

    毓慶宮耳目衆多,翁同龢不敢多問,隻覺得不管為皇帝還是為自己,都必須設法将皇帝的那句話,掩飾一番。

     于是他很快地看了看侍立在門口的太監,長春宮派來,名為照料,其實監視的總管太監王承南,然後略略提高了聲音說:“皇上的心事臣知道,必是因為皇太後不允訓政之故。

    臣下環請,未蒙恩準,不如皇上親自求一求,皇太後心有不忍,或者倒肯俯允。

    ” “這幾天,也求過好幾次了。

    ” “皇上再求!務必請皇太後回心轉意,才能罷手。

    ” “好!我再求。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