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九章

首頁
    電燈,西苑不該修鐵路?” “西苑修鐵路,他們倒不敢管,天津到通州的鐵路,都說不該修。

    ”李蓮英說,“有句話,怕老佛爺聽了生氣,奴才不敢說。

    ” “不要緊,你說好了!” “說這場火是,是天怒。

    ” 慈禧太後明白,這是半句話,原來那句話,必是由人怨激起天怒,太和門之災,是天意示警。

    這句話聽來當然刺耳,可是也無須生氣。

     “還有呢?” “還有……,”李蓮英覺得有句話瞞不得,“說是這兩年花費太多了。

    ” 慈禧太後默然。

    平心靜氣地想一想,修三海、修頤和園、大婚,再加上興辦海軍,花費是忒多了一些,如今重修太和門,又得幾十萬銀子,看來非得收斂不可了。

     不過,可怪的是李蓮英居然也這樣說,雖是轉述他人的話,卻不妨看作他自己亦有此想法。

    這倒不能不問一問:“你說呢?是不是多了一點兒?” 李蓮英原是一種試探。

    兩大工程,加上總司大婚傳辦事件這個差使,他也“摟”得很不少了。

    盈滿之懼,時刻萦心,此時特地要試探慈禧太後的意思,果然有收斂之想,也是惜福之道。

    隻不防她有此反問,倒覺得難以回答。

     這時候不容他猶豫,更不能惹惱慈禧太後,唯有先作違心之論,“其實也不能算多。

    ”他說,“隻為幾件大事擱在一起辦,就顯得花的錢多了。

    ” 這兩句話在慈禧太後覺得很實在,“說得不錯。

    ”她毫不考慮地表示,“先緩一緩吧!等緩過氣來再說。

    ” “是!”李蓮英答道:“老佛爺聖明。

    ” “你說給立山,看頤和園未完的工程,有什麼可以暫緩的?讓他寫個說帖來我看。

    ”慈禧太後又問:“皇帝呢?你聽他說了什麼沒有?” 皇帝隻說過一句話。

    “早就知道要出事!”此外便隻是兩副面孔,在慈禧太後面前,勉強裝出豁達的神情,背轉身立刻就是陰沉抑郁的臉色,而且不斷地籲氣,仿佛撐胸塞腹,有數不清、理不完的積郁似的。

     那另一副面孔,慈禧太後看不到,而李蓮英是看得到的。

    可是,他不敢告訴慈禧太後,并且還嚴厲告誡他所管得到的太監,包括“二總管”崔玉貴在内,不準到“老佛爺”面前搬弄口舌,否則重責不饒。

    因為他看得很清楚,宮中從“東佛爺”暴崩以後,便是“西佛爺”唯我獨尊的局面。

    維持這個局面最要緊的一件事,便是安靜。

    倘或無事生非,放着好好的日子不過,搞得雞犬不甯,那不僅是極傻之事,簡直就是不可饒恕的罪過。

     就因為他是持着這樣的想法,所以也跟榮壽公主一樣,無形中處處衛護着皇帝,這時當然不肯說實話。

    但如說皇帝一無表示,慈禧太後也未必會信。

    皇帝親政在即,每天批閱章奏,要拿出辦法來禀命而行,然則對當前這一連串拂逆,豈能默無一言? 李蓮英隻有揀能說的說。

    能說的是國家政事,不能說的是慈禧太後的為了她自己享樂的一切作為,秉持此一宗旨,他這樣答說:“萬歲爺仿佛對修天津到通州的鐵路,不以為然。

    ” “喔,”慈禧太後很注意地,“他怎麼說?” “奴才也不十分清楚。

    看意思是覺得北洋衙門管的事兒太多。

    ” “修鐵路是七爺上的折子。

    ” 慈禧太後這話的意思,一下子不容易明白。

    李蓮英聽到“七爺”跟“萬歲爺”連在一起的事,總是特别小心,想了一下答道:“萬歲爺隻聽老佛爺的話,七爺上折子,也得看他說得對不對?說得不對,萬歲爺不一樣兒的駁回嗎?” 慈禧太後不即答言,臉上卻是欣慰的神情,好半天,才點點頭說:“他能這麼想,心裡總算明白。

    往後有他的好處。

    ” ※※※ 慈禧太後意料中的事,果然發生了。

    言路上接二連三有折子,山西道監察禦史屠仁守、戶科給事中洪良品,都有極其率直的奏谏。

    此外翰林與上書院的師傅,亦都說了話,而且除津通鐵路以外,也隐隐然提到興修頤和園的不足為訓。

    這些折子先由皇帝閱看,看一個,贊一個,然而在慈禧太後面前,他卻噤若寒蟬,什麼話也不敢說。

     慈禧太後也知衆怒難犯。

    好在心裡已早有打算,召見軍機,接連頒了兩道懿旨,一道是就太和門災,有所曉谕,她承認這是天意示警,應該“寅畏天威”,而在深宮修省以外,也勉勵“大小臣工,精白一心”。

     另一道懿旨,是根據立山的說帖,決定頤和園的工程,縮減範圍,除了正路及佛殿以外,其餘的一切,全部停工。

    當然,正路及佛殿這兩個主要部分的工程,究有多大的範圍,并未明言。

     這兩道上谕,是慈禧太後為自己穩一穩腳步,卻不能彌補清議對醇王和李鴻章的不滿。

    隻是抗章搏擊,也還有分寸,不過看起來對事不對人,其實是既對事亦對人,因而醇王的精神又壞了。

     皇帝也覺得修津通鐵路一事,不能隻是将原折交議,迹近拖延,所以悄悄向翁同龢問計。

     “師傅,”他說,“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如今該有個決斷,自然是以公意為斷。

    可是公意又在那裡?老百姓的話,從那裡去聽?” “民間疾苦,不易上聞。

    ”翁同龢答道,“臣亦隻是聽聞而已。

    ” “你聽到些什麼?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