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一章

首頁
    入正題?少不得還是恩豐為他代言。

     “二哥,”恩豐使個眼色,“你請外面寬坐。

    若是有興,上西邊去喝一鐘,我一會兒過來陪你。

    ” “好!我在外面坐。

    等老弟台的回話。

    ”玉銘拿過一個鼓了起來的“護書”,便待打開,“我把銀票先點給你。

    ” 一聽這話,高峒元便皺了眉,恩豐趕緊說道:“不忙,不忙!二哥,沉住氣。

    ” “是,沉住氣。

    ” 等他一退到外面,高峒元便發話了:“恩老弟,你那裡搬了來這麼個大外行?” “人土氣,心眼兒不壞。

    ”恩豐陪笑問道:“道爺,你老精通麻衣相法,看此人如何?” “憨厚有餘,一生衣食無憂。

    ” “官星呢?” “難說得很,要仔細看了才知道。

    ” “何用仔細看?他的官星透不透,全看道爺肯不肯照應。

    ”恩豐踏上兩步,拖張椅子在高峒元身旁坐下,低聲說道:“我自己跟道爺沒有讨過人情,這回可要請道爺賞我一個面子了。

    他是我把兄,我在他面前已經吹出去了,高道爺一定給我面子。

    你老可别駁我的回才好。

    ” “能幫忙,我無有不幫忙的,何況是你?不過,你跟我辦事,也不是一回兩回了,你總知道規矩。

    ” “那當然,你老沒有看見,他剛才不是要取銀票嗎?”恩豐說道,“他預備了十萬銀子。

    ” 高峒元很注意地看了恩豐一眼,“十萬銀子?”他問,“手面不小啊?他看中了那個缺?” “想個道缺。

    ”恩豐說道,“他本人是同知的底子,捐了好幾年了。

    ” “捐班不捐班,不去提它,五品同知跟三品道員,差着一大截呢!” “那不要緊,加捐就是。

    ” “好吧,等他捐好了再辦也不遲。

    ” “不行啊!道爺,”恩豐湊近去說,“四川鹽茶道有件參案在那裡,已經打聽确實,吏部拟的處分是降三級調用。

    要趁這個機會補他的缺,倘或放了别人,就大費手腳了。

    ” “好家夥!”高峒元笑道,“他的胃口倒不小,四川鹽茶道! 他可知道那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缺?” 玉銘當然知道。

    各省的鹽官都稱“鹽法道”,唯有四川“獨一無二”地稱為“鹽茶道”。

    鹽之成為大利所在,不在産量多,而在銷得掉。

    銷鹽各有地盤,稱為“引地”,川鹽的引地除本省以外,還有五處:西藏、湖南、湖北、貴州、雲南。

    兩湖不出鹽,食用兩淮、廣東、四川的鹽,洪楊軍興,江南道阻,兩淮的鹽到不了兩湖,湖北自然就近吃川鹽。

    四川鹽業,大發利市,但鹽稅收入并沒有增加多少,這自然是鹽商勾結鹽官偷漏舞弊的緣故。

     後來号稱“一品肉”的四川總督吳棠在任上病殁,山東巡撫丁寶桢調升川督,銳意改革,重用唐炯為鹽茶道,定下“官運商銷”的章程十五條,在泸州設立鹽運總局,徹底整頓,遏制偷漏,剔除中飽,鹽價降低,而官課反而激增。

    “公費” 亦就水漲船高,滾滾而來,成為合法的肥缺。

     茶的運銷,亦跟鹽一樣有“引地”,有“邊引”、“腹引”之分,邊是邊境,腹是腹地。

    四川列為“邊引”,川茶專銷西藏,西藏高原,不出蔬菜,所以茶是必不可少之物。

    到了同治年間,西藏生齒日蕃,耗茶更多,因而川茶跟川鹽一樣,大為繁榮。

    但“茶引”向有定額,每引五包,每包二十斤,所以一道引隻能運銷一百斤茶,而茶引由戶部發給,相沿多年的定數,多給一道都不行。

    于是有人向鹽茶道獻計,在引茶以外,另行“票茶”,由四川自發運銷的茶票,其實有稅無票,隻不過銷茶入藏,過關抽稅而已。

     票茶的稅輕,因而成為“公私兩便”,配額既無限制,西藏需茶又多,所以實力不充分的外行,亦大做茶生意。

    為了争取銷路,競相跌價,而茶的品質日壞,有些從乾隆年間就經營茶業,以貨真價實為号召的“老商”,看看不是回事,多方陳情,票茶總算停止了。

     可是到了光緒初年,又行票茶,由于本輕利重,改行做茶商的,不知凡幾。

    茶葉不足,攙上樹葉,運銷既盛,茶稅激增,抽成的“公費”相當可觀。

    四川的“鹽茶道”,成了雙料的肥缺。

     玉銘不但聽恩豐詳細談過,也向好些熟悉川中情形的人打聽過,衆口一詞,無不認為值得全力一謀,所以才下定決心,棄商做官。

    他所備的“資本”,并非隻有如恩豐所說的十萬兩銀子,而是三十萬兩。

    高峒元當然也知道,其中大有讨價還價的餘地,但“鹽茶道”既是獨一無二的缺,入息如何,應該賣一個什麼價錢,或者李蓮英是不是已許了别人,都無所知,不敢貿然答應。

    隻答說可以試一試,成功與否,還不敢說。

    約定三天以後給回話。

     三天還是不行。

    因為李蓮英亦沒有把握,還需要幾天,找到進言的機會,才能向慈禧太後試探。

     這本來是要耐着性子慢慢靜候水到渠成的事,無奈官瘾如歸心,不動則已,一動便不可遏制。

    玉銘滿心以為“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夢寐以思的還不止于日進鬥金的收益,而是暗藍頂子,綠呢大轎,鹽商和茶商包圍恭維的那一番官派。

    因此聽得恩豐轉來還須等待的回音,大失所望,對于他的勸慰寬解之詞,自然也聽不入耳。

    當面催促拜托之外,少不得自己也去鑽頭覓縫,恨不得能面見李蓮英,親口讨一句切實回話。

     玉銘的躁急不安,在内務府傳為笑談,然而有些人卻不免怦然心動。

    有個也是在造辦處當差的筆帖式,名叫全庚,平時看恩豐奔走于李蓮英與高峒元之間,十分羨慕,此時心裡就想,拉纖人人都會,現成放着一條路子,成功了起碼有上千銀子的好處,不成亦不虧折什麼,何不試他一試? 他這條路子也可以通得到皇帝面前,景仁宮的首領王有,是他的好朋友。

    這時的珍嫔,已由翊坤宮移居景仁宮,王有忠實能幹,頗得信任。

    珍嫔向皇帝密奏的那些“新聞”,就都是由他去打聽來的。

    這天到了内務府,全庚使個眼色,将他招呼到僻靜之處,促膝密談。

     “玉銘的事,你聽說了沒有?” “聽說了。

    ”王有答道,“不都當笑話在談嗎?” “倒也不是笑話。

    白花花的銀子二三十萬,不是假的。

    王老有,我倒先跟你打聽,你知道這件事,怎麼擱淺了呢?” “不容易打聽。

    那面現在提防着我,明明有說有笑地,一見了我,把嘴都閉上了。

    ”王有說道,“照我看,大概因為老佛爺這一陣子心境不大好,他怕一說碰釘子,所以沒敢開口。

    ” 王有口中的“那面”和“他”都是指李蓮英,彼此心照不宣。

    全庚亦用“他”來稱李蓮英:“我在想,他跟老佛爺面奏過了,老佛爺還得說給皇上。

    反正要由皇上交代了軍機,才能下上谕,既然如此,也不必一定找他。

    你說是不是呢?”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