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三章

首頁
    思議,其實是辦得到的。

    因為現在各國都贊成我們中國行新政,所以很佩服皇上。

    隻要皇上能夠恢複自由,各國就都會承認皇上的權柄。

    新聞紙上一登出來,天下臣民都知道皇上在什麼地方,自然都聽他的,不會聽太後的了。

    ” 這番話,在王五和張殿臣仍然不十分了解,何以中國的皇帝,要外國來承認?不過,王五認為無須多問,反正譚嗣同怎麼說,他怎麼做就不錯。

     “複生,咱們就商量怎麼樣救皇上吧!” “救皇上有兩個法子。

    ”譚嗣同問道:“有個教士叫李提摩太,你們爺兒倆知道不知道?” “聽說過。

    ”王五答說,“不怎麼太清楚。

    ” “此人是英國人……。

    ” 譚嗣同簡略地談了談李提摩太的生平。

    此人是英國人,來華傳教多年,在上海設過一個廣學會,以廣收世界新知,啟迪中國民衆為宗旨。

    四五年前曾到過京師,與康有為極為投機,亦頗蒙翁同龢的賞識,曾接受了他的許多新政建議,打算奏請皇帝施行。

     不久以前,他又從上海到京,贊助新政,更為出力。

    照預定的計劃,他與伊藤博文都将被聘為皇帝的“顧問”。

    譚嗣同跟李提摩太亦很熟,深知他為人熱心,敢作敢為,打算請他出面,聯絡各國公使,出面幹預,要恢複中國皇帝的自由。

     聽他說完,王五說道:“複生,我可要說不中聽的話了! 你聽了可别生氣。

    ” “那裡,那裡,五哥你盡管實說。

    ” “咱們中國的皇上,要靠洋人來救,這件事,說起來丢臉!” “是、是!”譚嗣同惶恐地說,“自己能救皇上,當然更好。

    ” 張殿臣的理路很清楚,就這片刻工夫,對整個情勢,已大有領悟。

    本來不敢駁他師父,隻是事情太大,自己的力量太薄,倘或知而不言,誤了大事,反增咎戾,所以又不能不插嘴了。

     “師父,你老人家得聽譚大叔的!這件事說起來好象丢臉,實在也是沒法子,好比一大家人家鬧家務,做小輩的沒有轍了,隻好托出幾位朋友來調停,那也是有的。

    ”張殿臣緊接着掉了句文:“我看莫如雙管齊下,一面請譚大叔跟李提摩太去談,一面咱們預備着。

    如果李提摩太辦不下來,馬上就好接手,你老看,這麼辦是不是妥當?” 這個雙管齊下的折衷辦法,譚、王二人自無不同意之理。

    可是接下來要問,如何才能将皇帝從瀛台救出來?這兩人可就隻有面面相觑的份兒了。

     譚嗣同腦中,隻有唐人傳奇中“昆侖奴”飛檐走壁,那種模模糊糊的想象,一到臨事之際,才知其事大難,看着張殿臣說:“你倒出個主意看!” “這件事,可是從來都沒有人做過的!”張殿臣答道,“咱們得一點兒、一點兒琢磨,才能摸出個頭緒來。

    ” “對,對!”譚嗣同又問:“你看,先從那裡琢磨起?” “當然是先要把瀛台這個地方弄清楚。

    那是怎麼個格局; 出入的道路有幾條;周圍有人看守沒有?” “西苑我去過一回。

    ”王五接口,“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隻記得瀛台在南海。

    ” “慢點!等我想想。

    ” 當譚嗣同凝神回憶時,張殿臣已取了一副筆硯過來,移開杯盤,鋪紙磨墨,等他畫出一張地圖來。

     “大緻是這個樣子。

    ” 譚嗣同一面講,一面畫。

    先畫一個圓池,就是南海,自北伸入水中一塊土地,便是瀛台,瀛台的正屋名為涵元殿,殿前有香扆殿,有迎薰亭,亭外便是臨水的石級,可以泊舟。

     涵元殿之後,有一座左右延樓回抱的高閣,名為翔鸾閣,由此往南直到迎薰亭,統名瀛台。

    翔鸾閣北向相對的大殿,就是皇帝駐跸西苑時,召見臣工的勤政殿,如今成了慈禧太後訓政的“正衙”。

     “講得不錯。

    ”王五點點頭說,“你一畫出來,我差不多都記得了。

    ” “譚大叔,”張殿臣問,“我跟你老請教。

    瀛台的北面,是清楚了,東、西兩面呢?” “東面有道木闆橋,斜着通西苑門;西面隔水,大概是座亭子,名為流杯亭,又叫流水音。

    我沒有到過。

    ” “南面呢?” “南面對岸叫做寶月樓,是乾隆年間特為築來給回部的容妃住的。

    ” “喔,喔,”張殿臣恍然大悟,“我知道了。

    從西長安街回回營那一帶,往北看過去,皇城裡頭有座高樓,想來就是寶月樓了?” “你說對了!當初拿寶月樓蓋在那個地方,就為的是好讓容妃憑欄眺望回回營的風光,稍慰鄉思。

    ” “是!”張殿臣想了一會說,“寶月樓既在皇城根,總比較荒涼。

    我看,南面或許有辦法。

    ” 聽這一說,王五精神一振,急急問道:“殿臣,你說,你是怎麼打算來着的?” “此刻還不敢說,你老人家知道的,我有個表弟在通政司衙門當差,家住雙塔慶壽寺,那裡可以做個接應的地方。

    ” 這樣渺渺茫茫的一句話,王五不免失望。

    但譚嗣同覺得,這多少也算一個頭緒,不妨就從這一點上往下談。

     “我這個表弟最聽我的話,倘或能夠把皇上從瀛台救出來,就近在我表弟那裡藏一藏,倒是很穩當的一個地方。

    ”張殿臣說,“不過,以後可就難了!” “以後是我的事。

    隻要能救駕到令表弟那裡,我可以請英國或者日本的使館,派車子去接。

    ” “好!”王五先将責任範圍确定下來,“咱們就隻商量從瀛台到寶月樓牆外那一段路好了。

    ” 雖不過咫尺之路,但在禁苑之内,便如蓬山萬重。

    張殿臣細細思量下來,提出兩件必須做到的事。

    第一,是聯絡皇帝左右的親信太監;第二,要買通奉宸苑中管船的人,因為皇帝要從瀛台脫困,隻有輕舟悄渡。

    但如能在護軍營中找到内應,那就一切都方便了。

     談到這裡,已近午夜,王五突然想起,秦稚芬所托的事,還沒有交代,“荒唐!我從沒有做過這種事!”他煩躁不安地出了一身汗,“我得趕緊到秦五九那裡去一趟。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