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榮祿如甲午以前的李鴻章,掌握了精銳所萃的北洋兵權,那麼載漪就象當年的醇王,保有指揮禁軍的全權。
他的“武勝新隊”改了名字,叫做“虎神營”,猛虎撲羊,而羊洋同音,等于挂起了“扶清滅洋”的幌子。
榮祿的部隊也換了番号,總名“武勝軍”,仿照明朝都督府的制度,設前後中左右五軍:前軍聶士成、後軍董福祥、左軍宋慶——“霆軍”鮑超手下的大将、右軍袁世凱。
另外召募一萬,人為中軍,由榮祿親自兼領。
既為軍機,又握兵權,榮祿成為清朝開國以來的第一權臣。
然而慈禧太後并不感受到威脅,她自有駕馭榮祿的手段,更有榮祿絕不會不忠的自信。
盡管如此,榮祿仍有煩惱,因為妒忌他的人太多,而以剛毅為尤甚。
他自覺謀國的才具、濟危的功勞,都在榮祿之上,而偏偏官位、權力與所受的寵信,處處屈居人下。
因此,常常針對着榮祿的一切發牢騷。
榮祿是極深沉的人,心裡不免生氣,而表面上總是犯而不校。
不過,日子久了,也有無法容忍的時候。
一天,軍機會食,剛毅想心事想得忘形了,蓦地裡拍着桌子說:“嗳!我那一天才得出頭?”
突如其來的這個動作,這句話,使得他的同僚都一驚,榮祿便問:“子良!你要怎麼出頭?”
“你壓在我上面,我怎麼出得了頭?”
剛毅的意思是,四位大學士李鴻章、昆岡、徐桐都在古稀以外,出缺是三兩年間的事。
自己這個協辦大學士“扶正”固在意中,隻是榮祿與自己的年紀差不多,循次漸進,前面三位大學士一死,榮祿順理成章地正了揆席,而自己要想當首揆,就不知道是那年的事了?
榮祿琢磨出他的言外之意,覺得其人居心可鄙,加以有了三分酒意,便笑一笑答道:“那也容易!等李、昆、徐三位壽終之後,你索性拿把刀來,把我也殺掉,不就當上了文華殿大學士?”
這個釘子碰得剛毅臉上青一陣、紅一陣,既窘且惱。
隻是榮祿面帶笑容,仿佛在開玩笑,認不得真,而且畏懼榮祿也不敢發作,隻得幹笑一陣,聊掩窘态。
事後越想越惱,這口氣怎麼也忍不下去。
于是剛毅便在公事上找機會跟榮祿為難,每天入對時,隻要榮祿所奏有一點點漏洞,他便抓住了張大其詞地反對攻擊。
這樣個把月下來,榮祿深以為苦,亦深以為恨,與門下謀士秘密商議,想了條一石二鳥的妙計。
原來慈禧太後三度聽政,盡革新法,覺得能破亦須能立,所以三令五申,嚴限各省督撫認真整頓政務,尤其着重在練兵、籌饷、保甲、團練、積谷五事,認為足兵足食,地方安靖,始可與洋人大作一番周旋,一雪鹹豐末年以來的積恥。
可是封疆大吏,特别是素稱富饒的省分的總督,兩江劉坤一、湖廣張之洞、兩廣譚鐘麟,資高望重,根深蒂固,對朝命不免漠視。
榮祿知道,毛病出在軍機大臣的資望太淺,非立威不足以扭轉頹勢,但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所謂“立威”談何容易?
這一石二鳥的妙計,就是讓剛毅出頭,操刀去割那條掉不轉的大尾巴。
當然,他在獨對時,決不會透露借刀殺剛毅的本意,隻盛贊剛毅人如其名,剛強有毅力,能夠破除情面,徹底清除各省的積弊。
慈禧太後深以為然,随即指示,先發一道“寄信上谕”,指責各省對饬辦各事,“未能确收實效”,特再申谕,“速即認真舉辦”,倘有“不肖州縣,玩視民瘼,陽奉陰違,該督撫即當嚴行參劾,從重治罪。
”過了兩天,又發一道“明發上谕”,命剛毅“前往江南一帶,查辦事件”。
所謂“查辦事件”,通常是指查辦參劾案件。
而特派軍機大臣出京查辦,則被參的可知必是督撫,因而便有種種流言,揣測兩江總督劉坤一遇到麻煩了。
其實剛毅是去查辦朝廷饬各省舉行的五事。
榮祿借慈禧太後的口告訴剛毅:厘金更要切實整頓。
江南厘金的積弊甚深,若得剛毅雷厲風行地梳理一番,武衛軍的饷項便有了着落。
而剛毅本人,必然大為招怨,有對他不滿的言詞,傳到京裡,那時就可以相機利用了。
能去則去,不能去就找個總督的缺,将他留在外面,豈不從此耳根清淨?
這公私兩得的一計,剛毅亦約略可以猜想得到。
不過,他有他的打算。
從來欽差大臣往往專主一事,或者查案,或者整軍,或者如李鴻章這半年來的欽命差使,治理山東一帶的河道。
象這樣國家五大要政,盡在查辦的範圍之中,并無先例。
他自覺他的這個欽差,是特等欽差,江南此行,所有督撫都要仰望顔色,這個官瘾可過得足了。
當然,他對他的差使是有自信的。
能夠平白找出幾百萬兩銀子來,慈禧太後會刮目相看。
那時找個機會,教榮祿帶着他的武衛五軍,回任直隸,去看守京師的大門,一任外官,豈可再兼樞臣?那時軍機處就是自己的天下了。
因為各有妙算,所以相顧欣然。
剛毅到了江甯,果然震動了地方。
四個月的工夫,參倒了不少官兒,少不得也作威作福,搞得百姓怨聲載道。
這樣到了七月底,諸事都可告一段落,回京複命。
剛到上海,奉到一道電旨:“廣東地大物博,疊經臣工陳奏,各項積弊較江南為尤甚。
如能認真整頓,必可剔除中飽,籌出巨款。
剛毅曾任廣東巡撫,熟悉地方情形;着即督同随派司員,克日啟程前往該省,會同督撫将一切出入款項,悉心厘剔,應如何妥定章程,以裕庫款之處?随時奏明辦理。
”
剛毅心知道這是榮祿不願他回京所出的花樣,不過,他也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