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六章

首頁
    軍。

     無奈義和拳中頗有高人,見此光景,趕緊打出一面旗子,四個大字:“扶清滅洋”。

    于是毓賢庇護義和拳更覺師出有名。

    為義和拳改名“義和團”,準許使用“毓”字黃旗,俨然是他的嫡系部隊了。

     這一來辦理教案的平原知縣蔣楷與進兵有功的袁世敦,必然要倒黴,朝廷聽信了毓賢的片面之詞,下了一道上谕:“蔣楷辦事謬妄,幾釀大禍,即行革職,永不叙用。

    營官袁世敦,行為孟浪,縱勇擾民,一并革職。

    ”了解真相的,都為蔣楷、袁世敦不平,但沒有人敢出頭替他們伸冤。

     反是旁觀的洋人,覺得有說話的必要。

    當然,民教相仇,燒教堂、殺教民,在華傳教的洋人,惴惴自危,亦不能不請他們的公使保護。

    于是,由美國駐華公使康格為頭,約集各國公使到總理衙門,面遞照會,要求中國政府制止山東義和拳作亂。

     一個多月的工夫,康格提出了五件照會,最後一件照會提出之時,正在蔣楷革職,及朱紅燈打出“毓”字旗以後,康格認為事态嚴重,所以在提出照會的同時,要求與總理大臣面談。

     奉慶王之命接見康格的這位總理大臣,名叫袁昶。

    他是浙江桐廬人,字爽秋,光緒二年的進士,不但博學多才,而且久任總理衙門的章京,熟谙洋務,是很得各國公使尊敬的一位對手。

     透過譯員的傳達,康格詢問四次照會的結果,袁昶答道:“中國政府并無意與洋人為難。

    一再告誡地方官,務須秉公辦理,這有上谕可資查考的。

    至于民教相仇,由來已久。

    地方莠民,固有假借名義,與教民沖突的情事。

    可是,所謂教民,亦難保沒有倚仗洋人的勢力,橫行不法的。

    朝廷隻問是否良民,不問是否教民,如果是安分守己的良民,當然在保護之列,否則,雖是教民亦不能姑息。

    ” “中國政府如果持這樣的态度,我們當然很滿意,可是各省的地方官,并非如此。

    他們的行為與中國政府完全相反。

    請問,中國政府如何處置?” “當然依照法令,加以處罰。

    ” “然則,象山東巡撫毓賢,公然袒護義和拳,又怎麼說?” “不會的!”袁昶明知他所言不虛,但決不能承認,所以斷然答說:“決無此事!” 康格不答,從皮包中取出兩張照片來給袁昶看。

    一張上面是個義和拳的頭目,頭戴風帽,手執大刀,兩旁兩個喽羅,各持一面大旗,旗上有字,約略可辨,一面是“天龍”二字,一面隻有一個“毓”字。

     “這個人就是朱紅燈!”康格看着英文說明,告訴袁昶:“這面旗幟,上有山東巡撫的姓氏。

    請再看這一張照片。

    ” 另一張照片更是确證,所拍攝的是“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山東巡撫部堂毓”,獎許義和拳為義民,并改拳為團的告示。

     看了這兩張照片,袁昶大感困窘,隻能這樣答說:“這件事,得要調查了再說,或許是一種誤會。

    ” “證據在這裡,決非誤會。

    不過,希望中國政府詳細調查。

    ” 康格問道:“如果調查屬實,中國政府準備作何處置?” “這不在本人的權責範圍之内,也可以說,任何人都無法答複,必須請命于敝國皇上。

    ” “我們希望貴大臣能夠建議,象山東毓巡撫的這種行為,是嚴重的失職,應該撤換。

    ” “不!”袁昶一口拒絕,“貴公使不能提出這樣的要求。

    因為,這是幹涉内政,為萬國公法所不許。

    ” 康格面有窘色,“我希望貴大臣了解。

    ”他說:“這是出于敦睦兩國邦交,安定貴國社會秩序的善意建議。

    ” “是的!多謝你的善意建議。

    ”袁昶問道:“請問這兩幀照片,能否見贈?” “當然、當然!”康格又說:“關于山東義和拳的作亂,我必須提出一項忠告,倘或中國政府沒有明快有力的處置,将會引起非常嚴重的後果。

    我希望中國政府知道,我國麥金萊總統及約翰·海國務卿所提出的對華門戶開放政策,與英國為了維持既得利益所作的同樣主張,有所不同。

    美國的本意是希望中國免于被瓜分之禍,得能維持主權的獨立及領土的完整。

    因此,中國政府不能自己制造禍亂,侵害到各國在華的利益,否則就會給予對中國有領土野心國家的一個武力幹涉的借口。

    美國政府亦就無法幫助中國政府對抗外來的壓力。

    因為是這樣深切的關系,所以我們所作的建議,不可避免地會超越國際交涉所許可的範圍。

    這一點,請貴大臣諒解。

    ” 這一大篇話一口氣說下來,經過傳譯之後,原意打了一個折扣,不過大緻可以聽得出來,康格的勸告,出于善意。

    袁昶很感動地說:“美國是中國的诤友,貴公使的話,我一定會轉達給當道。

    ” 話雖如此,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連袁昶自己都不太了解,可與言者,就更少了。

    不過康格所交來的那兩張照片,卻發生了很大的作用,榮祿密奏慈禧太後,在十一月初下了一道上谕:“山東巡撫毓賢,着來京陛見,以工部右侍郎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

    ” ※※※ 毓賢到京一個多月了。

    由于徐桐等人的支持與揄揚,成了很出風頭的人物。

    提起不怕洋人的“英雄”,群相推許,毓賢第一。

     因此,這天載漪宴客,等毓賢一到,寶石頂子的王公貝勒,無不起身相迎,奉為上賓。

    載漪更為親熱,“佐臣、佐臣”叫個不停。

     到入席之時,載漪尊毓賢入首座,而毓賢說什麼也不肯,口口聲聲:“朝廷體制攸關,決不可越禮。

    ” 所持的理由光明正大,載漪隻好依他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