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又親自在樂壽堂前面看了一圈,方又入殿複命。
“你就在這裡伺候皇上筆墨好了。
”
“是!”李蓮英答應着,倒退幾步,靜靜地站在門邊。
“這裡有兩封信,一封是袁昶給奕劻的,我讓蓮英去問過,”慈禧太後提高了聲音問:“蓮英,慶親王怎麼說?”
李蓮英小跑兩步,站定了用剛剛能讓禦座聽得到的聲音答說:“奴才把信拿給慶王爺看了,慶王爺說不錯,是袁大人給他的,筆迹也不錯。
”
“你聽見了吧?”慈禧太後向皇帝說。
于是懷着滿腹疑懼的皇帝,開始細看慈禧太後親手交下來的,那一真一假的兩封信。
真的一封看完,松了一口氣,因為那是指載漪想做太上皇而言,與己無幹。
但是,那封假信,看不到幾行,皇帝剛松下的那口氣,又提了起來,一邊看一邊想,想自己應持的态度。
情形很複雜,如果腳步站不穩,不知會受什麼罪?有此警惕,不免沉吟,慈禧太後卻又動疑了:“你覺得袁昶的話,很不錯似地,是不是?”她慢條斯理地問。
因為她的話慢,皇帝才不至于因為驚惶失措而答錯了話:
“袁昶簡直是胡說!一點兒道理都沒有。
”
“就止是胡說嗎?”
顯然的,慈禧太後對于他對袁昶所作的批評,并不滿意,那就得再說重一點:“莠言亂政,不守臣道。
”
“我看,他不知道安着什麼心?”
“是!”皇帝想都不想地說:“居心叵測。
”
“你可看得出來,他是在離間咱們娘兒倆!”
“可惡!”皇帝就象說相聲“捧哏”的一般,順嘴附和着:
“太可惡了!”
“如果他真的上個折子,公然主張,也還不失為光明磊落,這樣子陰險,可真是死有餘辜。
”慈禧太後緊接着說:“我早說過,今日無我,明日無你。
隻是你始終不能領悟我的意思。
”
皇帝早就領悟了。
不管慈禧太後說這話,是不是一種抓權不放的借口,而就事論事,這話應該解釋為如果不是慈禧太後“訓政”有權,能鎮得住載漪,大阿哥早就要奪位了。
想到這平時早就想透了的一句話,他終于了然于自己應持的态度,就是與慈禧太後一緻,緊靠着慈禧太後站,腳步一定穩當。
于是他立即跪了下來:“老佛爺處處衛護兒子,兒子豈能不知道?兒子再愚再蠢,也不能那樣子冥頑不靈。
”他又說:“如今大局艱危,全靠老佛爺撐持,不管别人怎麼說,反正兒子隻聽老佛爺的訓誨。
”
“你總算心裡還明白。
”慈禧太後點點頭是表示滿意的神情,“這兩封信,你看,怎麼處置?”
遇到這種有關系的事,皇帝從前年政變以來,一直不作主張,隻循例答說:“請老佛爺作主。
”
“我原以為這兩個人熟于洋務,等李鴻章來了,叫他們倆做個幫手。
誰知道這兩個人勾結洋人,挾制君上,這跟私通外國的漢奸有什麼兩樣?治亂世,用重典,再不能姑息了!”
“是!”
慈禧太後再一次點點頭,然後提高了聲音說:“蓮英伺候皇上寫朱谕。
”
“喳!”
這種差使,他是伺候慣了的,最重要的是,朱谕一定得當着慈禧太後的面寫。
事實上亦非當着面不可,因為皇帝的朱谕,不是她口授大意,便是幹脆念一句,皇帝寫一句。
而這一次,慈禧太後卻并未開口,隻把載漪呈上的一個稿子交了下來。
皇帝接到手一看,心膽俱裂,不由得擡頭去望,隻見慈禧太後臉闆得一絲笑容都沒有。
就這一副臉色,将他想為袁昶、許景澄求情的心思,硬壓了下去。
筆有千鈞,淚有滿眶,終于将一張朱谕寫完。
一滴眼淚下落,還好,不是掉在朱筆上,不緻使字迹漫漶。
李蓮英在他側面,看得清清楚楚,心中老大不忍,急忙取一塊手巾交到皇帝手裡。
“請皇帝擦擦汗。
”
語言跟舉動,都别有用意。
話是說給慈禧太後聽的,表示朱谕上的水漬是汗,手巾則又不止于擦汗,主要的是供皇帝拭淚。
擦幹眼淚,皇帝轉身,雙手捧上朱谕,慈禧太後卻不接,隻說:“你念給我聽聽。
”
“是!”聲音有些發抖。
李蓮英卻又趕緊捧上一杯調了蜜的菊花茶,“皇上先喝口水,潤潤喉。
”說着,使個眼色,示意皇帝不可再發出抖顫的聲音。
皇帝微微颔首,喝口菊花茶,調一調呼吸,慢慢地念道:
“吏部左侍郎許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屢次被人參奏,聲名惡劣。
平日辦理洋務,各存私心。
每遇召見時,任意妄奏,莠言亂政,且語多離間,有不忍言者,實屬大不敬!若不嚴行懲辦,何以整肅群僚?許景澄、袁昶,均着即行正法,以昭炯戒。
欽此!”
“就這樣!”慈禧太後說:“你先收着,明天當面交給軍機。
”
于是皇帝将那道朱谕,折好藏起,跪安退出,上軟轎回西苑時,将有一個機會可以跟李蓮英說話。
他輕喊一聲:“谙達!”
這是滿洲話,凡是教皇帝、皇子騎射或者滿洲語文的旗人,都叫“谙達”,地位不如漢人的“師傅”,但也是一種尊稱。
皇帝從小就是這樣叫李蓮英的,而李蓮英倒從不敢以谙達自居,聽得招呼,急急趨至轎前,俯身候旨。
“你派人告訴榮祿,明天一早無論如何得上朝。
”
“是!”
李蓮英知道,皇帝的用意是希望榮祿能救袁昶跟許景澄。
可是他不敢道破真相,也不敢轉述皇帝的口谕,隻作為他自己的意思,派人到東廠胡同求見榮祿,說是:“李總管說‘請中堂明天一早,無論如何得上朝’。
”
就這一句話,害得榮祿睡不好覺,半夜裡便即起身,曙色初現,便即進宮,誰知還有比他更早的,是剛毅與趙舒翹,兩人都是笑容滿面,倒象有什麼喜事似地。
榮祿心中有事,懶怠去問,靠在藤椅上閉目養神。
“你看,”他聽見剛毅在說:“要不要通知徐楠士來待命?”
徐楠士就是徐桐的兒子徐承煜,從戊戌政變後,就當刑部左侍郎。
召他進宮待命,想來必有大案交付刑部,這樣轉着念頭,再想到李蓮英的話,榮祿覺得非探問明白不可了。
要問,當然要問李蓮英。
他找了個很能幹的蘇拉,秘密囑咐,即刻去打聽李蓮英現在何處?立等回話。
不久,蘇拉回報,李蓮英是在榮壽堂西面的小屋中休息。
榮祿知道那間屋子,急急趕了去,一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