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七章

首頁
    說道:“哼!這位老太太,還跟我耍這種手腕!何苦?” “話不是這麼說,慶叔!”載瀾的神色,極其鄭重:“洋人如果有什麼要懲兇的話,你可千萬不能松口!” “你放心好了!我到京裡,隻管維持市面,議和的事,等李少荃到京再談。

    ” 因此,慶王一進京,會同留京八大臣,在北城廣化寺見面時,開宗明義地表示:“談和等全權李大臣來,目前先談安定人心。

    ” “是!”說得一口極好的中國話的赫德答說:“凡是能夠為百姓效勞的,鹭賓一定極力去辦。

    ”鹭賓是赫德自取的别号。

     “筱石,”慶王轉臉對陳夔龍說:“你把商量好的幾件事說一說。

    ” 事先議定,向聯軍提出的要求,一共兩條:開放各城門,以便四鄉糧食蔬菜,照常進城;各國軍隊不得強占民房,更不得奸淫擄掠。

    赫德一口答應,不過也提出了一個警告。

     “北京城内,有各國軍隊駐紮,治安無虞,可是近畿各州縣,聽說還有義和團勾結土匪、潰卒,胡作非為。

    各國對這種情形,啧有煩言。

    這件事,希望中國地方官能夠切實負責,否則外國派兵清剿,玉石俱焚,我亦幫不上忙了。

    ” “我知道了!”慶王很負責地說:“我通知順天府各屬,一律設防自衛。

    ” 接着談了些劫後見聞感慨,赫德告辭而去。

    慶王随即叮囑陳夔龍,将這天會議的情形,專折馳報行在。

     “有件事,我想可以加個附片。

    ”昆岡說道:“徐蔭軒以身殉國,從容就義,應該附奏請恤!” “辦不到!”慶王勃然變色,拍着桌子,象吵架似地答複昆岡:“徐桐可惜死得太晚了!他要早死幾天,何至有徐小雲論斬之事?” 接着,慶王将當時如何會同榮祿,約請徐桐與崇绮想救徐用儀,如何崇绮已經同意,而徐桐峻拒的情形,細細說了一遍。

     “徐小雲一條命,實在是送在此人手裡的,倘使小雲不死,今天跟洋人交涉,豈不是多一把好手?”慶王再一次拍桌表示決心:“徐桐死了活該,我不能代他出奏請恤!” 昆岡沒有想到碰這麼大一個釘子,雖覺難堪,無可申辯,好在經過這次大劫,衣冠掃地,臉皮也變得厚了,一笑自解,揖别各散。

     ※※※ 從八月初十起,慶王等于做了皇帝,裡裡外外,事無大小都聽他一言而決。

    當然,頭等大事,是與各國修好,所以連日拜會各國公使,一則慰問緻歉,聯絡感情,二則探聽各國對議和的态度。

     首先拜會的是英國公使窦納樂。

    由于赫德的斡旋,英國的态度比較平和,而且作了一個很好的建議,說西班牙雖未派軍,但西班牙公使葛絡幹是駐華外交團的領袖,不妨多下點工夫。

    慶王欣然接納,當天就辦了一通照會緻送葛絡幹,請求協力維持北京地面的秩序。

     其次拜會日本公使西德二郎。

    這次聯軍進攻,日本軍最起勁,攻得也最狠,但破京以後,軍紀卻是第一,不但保護了紫禁城,就是分段而守,在日本防區的居民,亦比較少受騷擾。

    因此,慶王見了西德二郎,首先緻謝,然後表示在議和時,希望日本格外協力。

     西德二郎提出兩點建議,認為中國政府能夠自己下令肅清近畿的義和團,同時懲辦禍首,表現悔禍的誠意,和議的條件就比較好談。

     懲辦禍首幾乎是各國一緻的要求,尤以德國最為堅持,斷然表示,必須先懲辦罪魁,方能開議。

    那種說一不二,絕無還價餘地的強硬态度,使得慶王大為不安,回到府裡,立即召集幕僚會議。

     “這一次因為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戕,所以各國推德國派将官挂帥,德皇派的是老帥瓦德西,如今正在東來途中。

    ”舒文提出警告:“京城已破,而聯軍統帥尚未到達,一到以後,是不是另外還有作戰計劃,就很難說了。

    是故,德國的态度,非常要緊,能夠乘瓦德西未到之面,先走一着棋,對緩和大局,很有關系。

    我看,王爺應該據實奏聞。

    ” 此議一出,無不首肯。

    但慶王還在躊躇,結果是議而不決。

    等舒文等人辭去以後,他将陳夔龍單獨留了下來,密密商酌。

     “筱石,有件事,你大概可以想象得到,上頭對我的猜忌極深,走錯一步,身家不保。

    你看,懲辦禍首的話,我能說不能說?” 當然不能說。

    說了,即使慈禧太後諒解,載漪兄弟及載勳等人,亦必恨之刺骨,設法傾陷。

    不過,不說又于大局有害。

    陳夔龍想了一會,有了計較。

     “懲辦禍首,理所當然,誰都可以說,不必王爺上奏。

    ” “話是不錯。

    可是總亦要有人肯說,尤其是要明說,此為各國的公意。

    ” “容易!容易!”陳夔龍的方法說穿了無足為奇,隻要慶王分電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在告知到京與各國公使洽談的經過中,透露出都希望中國政府自動嚴懲禍首的意向,就一定會有人向朝廷提出建議。

     其實,不必慶王電告,李鴻章已經有了這樣的建議,而懲兇不過是他進京議和的條件之一。

    六月二十五李鴻章到達上海,雖托病不願北上,暗中已在多方活動,一方面探測各國的意向,一方面直接與駐德的呂海寰、駐俄的楊儒等“星使”,電報往來,力謀疏解。

    李鴻章自恃與俄國的關系很深,又看俄國正進兵東三省,在關内的商務、僑民方面的利害關系不深,所以定下一個在東三省讓步,換取俄國在北京自動撤兵的策略,以便要求其他各國,照樣辦理。

    這一策略在李鴻章看,是議和成敗的關鍵,如果沒有眉目,他覺得“跳火坑”亦是白跳。

     六月二十五日以來,随着俄國軍隊陷瑷珲、取營口、攻入黑龍江省城,李鴻章換取俄國在關内讓步的策略,亦漸次實現。

    俄國不但承諾,願将軍隊、公使、僑民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