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章

首頁
    ,照例應由孝子刺血點染,再以墨填,此時自亦無法講究了。

     到了十二月初二,宮中各處皆顯得有些異樣,太監、宮女相遇,往往先以眼色相互警戒,看一看周圍,若是沒有什麼要避忌的人,便會悄悄相語,提出許多好奇而無法解答的疑團。

     “不知道珍貴妃出井,是怎麼個模樣?她死得冤枉,一定口眼不閉。

    ” “誰知道呢?泡在井裡一年多了,你想想會成個什麼樣子?” 這是怎麼樣也不能設想的一回事,唯有當面看了才能明白。

     “我想去看一看,可又怕攔着不準進去。

    得想個什麼法子才好?” “隻有到時候看。

    能進去最好,不能進去也沒法子。

    ” 又是個沒有結論的話題,徒然惹得人心癢癢地更想談下去。

     “可不知道皇上會不會去?” “他想去也不成啊!” “這也不見得。

    你想,能在甯壽宮給珍貴妃設供桌,這話說給誰也不信。

    可是結果呢?” “話是不錯。

    不過,這件事也許瞞着皇上,到現在他都還不知道。

    ” “如果知道了呢?皇上一定要見珍貴妃一面,老佛爺真的攔住不許?” “老佛爺或許不會攔,就怕皇上根本就不敢說。

    ” 這個說法,看起來一針見血,誰知适得其反,慈禧太後對于料理珍貴妃身後這件事,不但不打算瞞着皇帝,而且是采取很開明的态度。

     “你知道我為什麼挪到長春宮?”慈禧太後用此一問,作為開頭。

     “兒子不知道。

    ”皇帝率直答說。

     “我是打算在貞順門那間穿堂裡面,替珍貴妃供靈。

    ”慈禧太後又說:“屍首擱在井裡,總不是一回事,我老早就想好了,一回京第一件要辦的,就是這件事。

    如今日子挑定了,十二月初三醜時大殓。

    我是不能去看了,我倒想,你該跟她見最後一面。

    ” 聽得這話,皇帝有茫然不知所措之感,因為慈禧太後的話是真是假,是體諒還是試探,一時亦覺不辨。

    從西狩共過這一場大患難以後,雖然國家大政,她還是緊緊把持,毫不松手,但處家人母子之間,已非從前那種一見面便闆起了臉的樣子,常是煦煦然地頗有慈母的詞色。

    可是有關珍妃的一切,應該是個例外。

     “怎麼?”慈禧太後用鼓勵的語氣催問:“這有什麼好為難的?到時候我讓蓮英陪了你去。

    ” 這不象是虛情假意,皇帝也想到,不能不識擡舉,因而答說:“皇額娘一定要讓兒子去,兒子就去一趟。

    ” “我想,你應該去!她也死得挺可憐的。

    ”慈禧太後緊接着又說:“喔,我還告訴你,内務府跟她娘家的人,一起在西直門外挑了一塊地,替她下葬。

    入土為安,你說是不是呢?” “是!”皇帝低低地說:“兒子在想,珍妃如果泉下有靈,一定感激皇太後的恩典。

    ” “但願她有個歸宿,早早超生。

    ”慈禧太後又說:“等晚膳過了,你早早歇着去吧,到時候我讓蓮英到養心殿去。

    ” 于是傳膳以後,宮門下鑰;皇帝回到養心殿,已是掌燈時分。

    這天很冷,火盆中的炭不夠旺,皇帝吩咐:“多續上一點兒!” 結果還是不夠多,偌大的雲白銅火盆,隻中間一小圈紅。

     皇帝忍不住生氣,找了首領太監孫萬才來罵。

     “你聽見我的話沒有?叫你多續上點兒炭,為什麼還是這麼一星星鬼火?” “回萬歲爺的話,炭不多了,後半夜更冷,不能不省着用。

    ” “炭不多了?分例減了?” “分例倒沒有減,就是不給。

    ” “誰不給?”皇帝問說。

     就在這皇帝忍無可忍,震怒将作之時,門簾一掀,閃進一個人來,一面請安,一面說道:“奴才給萬歲爺請晚安!” 見是李蓮英,皇帝胸頭一寬,怒氣宣洩了一半,他對李蓮英視為教滿洲話,教騎射的旗人,稱之為“谙達”,他說:“你看看這火盆!屋子裡那裡還有熱氣兒?問起來,說是領的炭不足數,得省着用。

    到底是誰在搗鬼?” 李蓮英一看是孫萬才,心裡雪亮,此人是崔玉貴一夥,以為皇帝還是從戊戌政變到興和團鬧事那段期間的倒黴皇帝,這就大錯而特錯了。

    不過崔玉貴在太後面前說話,十句之中還是能聽個三四句,自己也犯不上得罪他們那一夥,因而陪笑答道:“萬歲爺請歇怒!内務府最近改了章程,一定是他們沒有弄清楚,要裁減什麼,也決不能裁到甯壽宮、養心殿這兩處。

    ”說到這裡,扭臉向孫萬才輕喝:“還不快到茶膳房取紅炭來續上。

    ” 孫萬才見機,趕緊退了出去,不多片刻,帶着小太監另外擡來一個極旺的火盆。

    李蓮英親自動手,幫着替換妥當,然後倒了一碗熱茶,用托盤送到皇帝面前。

    步履行動,又快又穩,而且悄無聲息,最使皇帝感受深切的是,執役的态度跟在慈禧太後面前,毫無不同。

     等皇帝喝過兩口熱茶,臉上顯得比較有血色了,李蓮英方始不徐不疾地說道:“老佛爺派奴才來請旨,打算什麼時候去看珍貴妃的最後一面?” 皇帝又茫然不知所答了,隻覺得心亂如麻,而又象胸頭有塊大石頭壓着,氣悶得無法忍受,直一直腰,仰着脖子長長籲了一口氣,想出一句問話:“撈起來了沒有?” “撈起來了。

    ” 平淡無奇的四個字,落入皇帝耳中,心頭便是一震,有句話急于想問,而又不敢問,怔怔地好一會,方鼓足勇氣開口:“人怎麼樣?還象個樣子不?” 見此光景,李蓮英不敢說實話,慢吞吞地答道:“沒有變,衣服也是好好兒的,隻掉了一根紮腳的帶子。

    ” “這太好了。

    ”皇帝又皺眉問道:“差不多一年半了,怎麼會沒有變?” “那是因為井底下太冷的緣故。

    ” “對了!”皇帝想起宋仁宗的故事,“宋朝的李宸妃,仁宗的生母,去世的時候,仁宗不知道,大臣恐怕以後仁宗會查問生母的下落,就拿李宸妃的金棺用鍊子在四角拴住,臨空懸在開封大相國寺的一口井裡,也就是取其寒氣,能夠保住屍身不壞。

    ” 屍棺臨空懸于井内,與屍首泡在井水之中,是兩回事,李蓮英心想,皇帝如果以為珍貴妃的容貌,雖死如生,則目睹真相,一定悲痛難抑。

    不如想法子攔住,不讓他臨視為宜。

     想是這麼想,卻不敢造次進言。

    他深知慈禧太後的用心,經此一番巨變,洋人更偏向于皇帝,而太後則不免有孤立之勢。

    回銮之前,總算外有李鴻章與慶王,内有榮祿與瞿鴻矶,多方調護,不讓洋人說一句對太後不滿的話,也沒有提出歸政的要求,體面得保,大權不失,真正是來之不易。

     然而慈禧太後的基礎并未穩固。

    回銮以前,可以将皇帝與洋人隔絕,而母子之間依然貌合神離,辦易于遮掩。

    到京之後,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尤其不能放心的是,皇帝心裡到底打的什麼主意,誰也不知道。

    積威之下,而且皇帝的羽翼,已盡被剪除,誠然不能有何作為,可是,皇帝積憤難平,隻要發幾句牢騷,經新聞紙傳布,便如授人以柄,為反對太後的人,出了一個極好的題目。

     因此,慈禧太後曾特别叮囑李蓮英,回銮途中,一切供禦,要格外檢點,決不可以顯得太後與皇帝有所軒轾。

    她的做法是,盡量使人覺得宮廷之間,母慈子孝,融洽無間。

    這樣,不但易于脫卸縱容拳匪的過失,而且也堵住他人之口,說不出請太後歸政的話,因為母子同心一德,歸政不歸政無關緊要。

    倘或有人一定要在太後與皇帝之間,畫一條截然不同的界限,說“訓政”與“親政”有如何如何的差異,亦可課以“離間”的罪名,由皇帝出面降旨去箝制。

     這一切做法的成敗關鍵,是在皇帝身上,因此不能不善為安撫。

    慈禧太後知道,以她做母親的身分,任何嚴厲的要求,為人子者承歡順志,都當逆來順受,隻有兩件事,自己做得不象個母親了! 一件是立大阿哥,明擺着打算廢立,籌于做母親的要将兒子攆出大門。

    既然如此,做兒子的亦就可以不認自己這個出于繼承關系的母親。

    俗語說的是,“虎毒不食子”,那樣做法,未免過于絕情。

    不過,這個錯誤已經彌補過來了,在開封驅逐溥儁出宮,皇帝内心的感激,是可以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