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五章

首頁
    後,跟于夫人以及他的長女伯祯的生母二姨太太商量停當,才有回音。

    那知不然,第二天便有了消息。

     原來袁世凱這天晚上,通前徹後想了一遍,忽有省悟,正途出身的大老,有大門生、小門生為之羽翼,一旦入閣拜相,勢力已遍布京裡京外,根深蒂固,不易摧折。

    從前左宗棠鬥不過李鴻章,李鴻章又鬥不過翁同龢,道理都在這上頭。

    自來宦途中最重師門之恩、同門之誼,說是尊師重道,無非門生話,究其實際,無非富貴相共,休戚相關,門生捧老師,老師提拔門生而已。

     論到這一層關系,自己決不能跟瞿鴻玑相比,不過别人有門生,自己有兒女,兒女親家之親密,決不下于師生。

    他在想,長子克定已經成婚,娶的是吳大澂的女兒;次子克文亦已定親,定的是籍隸安徽貴池,當過駐英公使,廣東巡撫劉瑞芬的孫女兒。

    這兩家都是高門,但親家與親翁,皆已下世,無足為助。

    如今與端方、張人駿結成親家,彼此呼應,緩急可恃。

    尤其是張人駿在廣東,力雖不足以箝制岑春煊,至少可以使他稍存顧忌,若有機會扳倒岑三,張人駿順理成章地升任總督,那一來自己的勢力就非瞿鴻玑所可輕侮了。

     既已作了決定,便無須再費周折,袁世凱直截了當地告訴了那桐,願以長女許配張家。

    為了照顧自己所說過的話,他附帶說明,已經用電報征得于夫人及二姨太的同意。

     這對做媒的那桐來說,面子十足,當然也很高興,特設盛宴款待袁世凱,但設席不在他的頗饒花木之勝的金魚胡同住宅,而是借慶王府的花廳,這是為了遷就奕劻這位特等陪客。

    因為照規制,親王、郡王是不赴大臣家的宴席的。

     ※※※ 飯罷茶叙,恰好外務部送來一通急電,說守旅順的俄軍,終于投降了。

    從遼陽大戰結束,日本對旅順發動了三次總攻擊,都是勞而無功,到了十月二十,續調援軍,發動第四次總攻擊,經過九天的血戰,以一萬七千人的前赴後繼,不死即傷,畢竟突破困境,攻占了軍事地圖上稱為“二○三高地”的老虎溝。

    經過整頓部署,将旅順東、北兩面的要地東雞冠山、二龍山、松樹山逐步占領,旅順的俄軍司令斯圖塞爾知道無法再守了,樹白旗投降,将校八百七十多,士兵兩萬三千五百人,皆成俘虜。

     日軍的捷報,等于袁世凱押中了一寶,彼此慶幸之餘,正好以此為話題,談東三省的未來。

    袁世凱認為日軍必勝,已成定局,雖然俄國決定以波羅的海的艦隻,編為第三艦隊,東來參戰,但很難扭轉戰局。

    俄國同盟,波折甚多,旅順一失,德國必然見機而作,更難成盟。

    看樣子隻要有大國如英、美出來調停,日俄很快地就會談和。

     “能收回東三省,太後一定會很高興。

    ”奕劻很興奮地說:“李少荃惹出來的大禍,從我們手裡把它料理清楚,這件事做得很對得起列祖列宗了。

    ” “是!”袁世凱說:“王爺在日本公使那裡,還得多下點工夫。

    ” “當然,當然!”奕劻連連點頭,“我不會放松的。

    ” “設行省之議,不妨及早籌劃。

    ”那桐接口問道:“不知道上頭跟王爺提過沒有?” “提過一次。

    ”奕劻說:“上頭似乎還是看中了趙次珊。

    ” 那桐與袁世凱對看了一眼,都不作聲。

    袁世凱跟那桐隐約談過,如果東三省設行省,一總督三巡撫,最好都能派“自己人”去。

    如今奕劻所說,似乎一時還無從措手,隻好看以後情勢再作道理。

     “此事還早,倒是有件事,兩位不妨參贊一番。

    ”說着,奕劻從抽鬥中取出一份抄件,順手交給了袁世凱。

     這個抄件是兩通奏折。

    一是署理兩江總督端方代奏修撰張謇的條陳,建議在徐州設行省。

    另一個是監察禦史周樹模所奏,建議裁撤漕運總督一缺,說到理由,條條是道。

     漕運總督管理漕糧由運河北運的一切事務。

    漕船有幫,稱為“漕幫”,由明朝的“衛所”演變而來。

    至今還保留着沿運河的直隸、山東、江南、江西、浙江、湖廣諸衛所,每一個衛所之下,又分多少衛、多少所、多少幫。

    管事的首腦,在衛稱為“掌印守備”,在所、在幫稱為“領運千總”。

     明朝的衛所,本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計口授田隸屬衛所,平時為農,有事當兵,稱為“屯戶”。

    到清朝利用衛所運輸漕糧,屯戶隻管弄舟,不管打仗,本已大失原意,自從洪楊以後,一方面運河淤塞,不通全漕,一方面海運勃興,轉輸便利,南漕一半折銀繳納,一半由海道北上,運河上漕船連樯千裡的盛況,再不可見。

    所以各省的衛所,一律裁撤,屯戶亦與一般百姓,毫無分别。

     這一來,各省的糧道,也就次第裁減,漕運總督無官可轄,無船可管,不僅有名無實,簡直成了個贅疣,是故裁去漕督一缺,早就有人主張,隻是周樹模形諸奏牍而已。

     至于張謇的條陳,着眼不在裁漕督,而在設行省。

    他作了一篇文章,名為《徐州應建行省議》,以為當年劉邦崛起,與項羽争天下的這一片千裡無垠,莽蕩平原,一方面“控淮海之襟喉,兼戰守之形便,殖原陸之物産,富士馬之資材”,可以自成局面;一方面“俗儉民僿,強而無教,犯法殺人,盜劫亡命,枭桀之徒,前骈死而後鐘起者,大都以徐為稱首。

    ”久為朝廷的隐患,而“将欲因時制宜,變散地為要害,莫如建徐州為行省。

    ” 這個“省”的轄區,張謇有明确的指陳,以徐州為衆星之月,東到海州,西至商邱,南起泗州,北迄沂水,包括蘇、皖、魯、豫四省交會之區的四十五州縣。

    此省新建,張謇以為有“二便四要”。

    所謂“二便”實際上隻有一便,即漕督可裁,由“徐州巡撫”兼理裁撤漕督以後所留下的“未盡事宜”。

     另外“一便”,是練兵容易。

    因為這個地區的民風,“樸啬勁悍”,照張謇的估計,招募一萬人,練步隊六千、馬隊四千,如果訓練得法,隻要三年的工夫,這一萬人便有足夠的防禦力量。

    這在魚米之鄉的江南是不可能的事。

     所謂“四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