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由于袁世凱覺得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為妙,一半因為趙秉鈞、楊以德等人,發現革命黨不怕死,逼急反會遭受報複,所以謀炸五大臣一案,将張榕下獄,便不了了之了。
考察政治之事,自然照常進行,隻是紹英吓破了膽,托病告假,再也不肯出洋,徐世昌亦複如此。
不過,他的手段高妙,利用議設巡警部的機會,活動奕劻保他為尚書,等上谕一下,奕劻複又面奏:“巡警設部,官制、章程均待厘訂。
”此外,科舉已準袁世凱、張之洞等人奏請,自丙午科起,永遠廢止,以前舉貢生員,須分别籌謀出路。
再則,日俄和議已成,中日已需會議,訂立接收東三省條約,軍機處事務正繁,徐世昌不宜遠離。
就此豁免了他這個出洋考察的差使。
※※※
樸次茅斯條約成立,日本國内大嘩,在東京竟緻發生暴動,小村壽太郎成為衆矢之的。
在嚴密保護下,回國不久,即又奉派來華,談判東三省交接事宜。
日本全權代表一共兩人,除小村外,另一名由駐華公使内田康哉充任。
中國的全權代表是慶親王奕劻、軍機大臣瞿鴻玑、北洋大臣袁世凱,另派唐紹儀為參議,可在會中發言。
第一次會議,彼此校閱了全權證書,由小村與袁世凱作了一番開場白,奕劻随即站起來說:“本人年紀大了,事情又多,不能常川出席,一切由瞿、袁兩位全權處理。
”說完哈一哈腰,退出會場。
于是正式開議。
小村首先發言:“這次日俄不幸開戰,且在中國領土之内,日本政府深表歉疚。
日俄和約已成,俄國讓給日本的旅大租借權,以及東清鐵路由長春到奉天一段,又在中國領土之内,所以特地來請求中國政府承認。
應該訂立的條約,隻此一項,至于日本自俄國獲得的戰利品不必列入條約。
議定事項由雙方全權在會議錄上簽字,與條約有同等效力,或換文亦可。
請選定一種方式。
”
照預先的約定,中國方面應該由袁世凱作答複。
奕劻曾經面奏:“曆來對外交涉,都由北洋大臣出面,而且關于東三省的軍事、政事及地方情形,以及對日本的政情,袁世凱都很熟悉,所以這一次會議,不妨由袁世凱去應付。
倘或發言有失,瞿鴻玑以‘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會辦大臣’的身分,猶可及時糾正。
”這個說法頗切實際,而又不貶損瞿鴻玑的地位,所以慈禧太後表示同意。
奕劻一到會即托病,原因亦即在此。
但此時袁世凱還在考慮如何作答時,瞿鴻玑卻違反了這個不成文的規定,作了明确的答複。
這亦因為各人的處境不同,才有想法的相異。
袁世凱從瞿鴻玑還在當翰林,做考官時,便已跟日本人打過不可開交的交道,深知小村壽太郎這一次在樸次茅斯搞得灰頭土臉,失之東隅,定要收之桑榆。
在這次會議中,自要想種種辦法,占盡便宜,回國才有交代,所以他步步為營,必得先體味出話中真意,才談得到如何應付。
瞿鴻玑則是熟于軍機辦事的規制,知道用“換文”一法,必須奏請上裁,已成之議,或許就能推翻。
即使本意無改,辭句之間無謂的推敲,必不可免,麻煩甚多,避免為宜。
這樣想着,不由得便點點頭答說:“簽字于會議錄,彼此省事,就照這個辦法好了。
”
這一下,袁世凱自然有話也不能說了。
但不管他的意見對不對,約定違反了,所以當晚便向奕劻以發牢騷為“抗議”。
“瞿玖公這樣子勇于任事,我就變成多餘的了。
而且,他說話也欠考慮,萬一将來有喪權辱國的承諾,我既不能贊成,又不能反對,與其到頭來陪他一起受處分,不如急流勇退,明哲保身,請王爺面奏上頭,準我回任!”
“這一層你别煩!我自有處置的法子。
”奕劻想了一下說:
“我有兩個稿子,你倒看一看,有什麼意見?”
他取出來兩個上谕稿子,第一個與立憲有關,寫的是:“……前經特簡載澤等出洋考察各國政治,着即派政務處王大臣設立考察政治館,延攬通才,悉心研究,擇各國政法之與中國體制相宜者,斟酌損益,纂訂成書,随時進呈,候旨裁定。
所有開館一切事宜,着該王大臣妥議具奏。
”
第二個亦與立憲有關,等于說明了立憲的目的,在安撫百姓。
上谕中說:“我朝自開國以來,政尚寬大,朝野上下,相與久安,近複舉行新政,力圖富強,乃竟有不逞之徒,造為革命排滿之說,煽惑遠近,淆亂是非。
察其心迹,實為假借黨派陰行其叛逆之謀,若不剀切宣示,嚴行查禁,恐侜張日久,愚民無知,被其蒙惑,必至人心不靖,異說紛歧,不特于地方有害治安,且于新政大有阻礙。
着各将軍督撫,督饬地方該管文武官吏,明白曉谕,認真嚴禁。
自此次宣谕之後,倘再有怙惡不悛,造言惑衆者,即重懸賞格,随時嚴密訪拿,詳細訊究,除無知被誘,不預逆謀,準其量予末減,及改過自首,并能指拿魁黨者,不惟免罪,并予酌賞外,其首從各犯,應按謀逆定例,盡法懲治。
如有拿獲首要出力之員弁,準擇尤優獎,惟不得株連無辜,緻滋擾累。
倘該文武瞻徇顧忌,緝訪不力,由該将軍督撫據實嚴參,以期杜絕亂萌而維大局。
”
等袁世凱看完,視線離開紙面,奕劻方始開口道明緣由:“現在南邊鬧得很厲害,說要還政于民,派人去考察,可又無緣無故來個炸彈。
上頭詫異得很,不知道百姓到底要什麼?有人上個奏折,說百姓是好的,無非望治而已,都是革命黨在胡鬧。
所以瞿子玖出這麼一個主意,一面安撫百姓,一面申明約束。
上谕拟了上去,上頭說要拿給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