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章 騰淵(一)

首頁
    寒微的人也能與世家子弟同列,麾下俊傑雲集。

    可以說,十五年前的楊廣,讓天下大部分賢才,包括世家子弟和寒門才俊,都佩服得五體投地。

    所以他才能輕而易舉地取代其兄楊勇為太子,進而從先帝手中接過大隋江山。

     但那都是十五年的楊廣。

    即位後的楊廣,沒用多長時間仿佛就變了一個人。

    為了一點兒小的積怨,他能毫不猶豫地殺掉高穎這樣的柱石之臣。

    為了炫耀大隋富足,他可以不加考慮的允許周邊諸胡來中原遊蕩,一路上白吃白住。

    離開的時候還能拿走大批原本用刀子都搶不到的禮物。

    為了虛名,他可以在不做任何準備的情況下,興傾國之兵征讨高句麗。

    并且在一次又一次失敗後,不知道總結教訓,一味地歸罪于臣子無謀。

     如果不是耐着君臣之禮,元寶藏都想敦請朝中的太醫們仔細替楊廣查一查,看看皇帝陛下是否被痰迷了心竅,緻使本性大失。

    (注1)隻有瘋子才會拿江山社稷跟人賭氣,隻有瘋子才會犧牲自己臣民的利益,去博取外人的幾句稱贊。

    也隻有瘋掉了的人,才會想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壓根不管百姓們的承受能力。

     見元寶藏的臉色在燈光與閃電的照耀下瞬息數變,主簿魏征心裡暗自猶豫。

    他今天說這番話的主要目的,是想敦促元寶藏出面寫一封奏折給遠征歸來的皇帝陛下,以恭祝遼東大捷為名,提醒皇帝陛下關注大隋内部隐藏的危機。

    按照魏征自己的見解,世家大族仗勢欺人也罷,流寇土匪橫行不法也好,根子都出在朝庭内部。

    隻要朝廷内部能下定決心正本清源,所有亂象都将迎刃而解。

    而敦促皇帝陛下振作起來,重整大隋秩序的元寶藏,必将作為中興名臣載入史冊。

    作為給元寶藏出謀劃策的心腹幕僚,他也能因此實現自己治國安天下的平生夢想。

    (請訂閱支持正版) 但從元寶藏的臉色上看,顯然魏征這些話并沒能打動他。

    或者說沒能引起他的共鳴。

    不甘心自己的建議就這樣被輕而易舉地否決,魏征猶豫了一下,又笑着說道:“陛下其實還是很有主見的。

    去年宇文氏父子弄權排擠李郎将的事情,最後鬧到陛下那裡去,不也被陛下秉公處理了麼?依我之見,陛下隻是被人蒙蔽,隻要有忠臣肯直言相谏,未必不會重新抖擻精神!” 魏征所引的例子,元寶藏很清楚。

    去年有一個名叫李旭的郎将,在平息楊玄感叛亂時立下了大功。

    但重臣宇文述為了給自己的兒子争奪兵權,硬是給李郎将安了個“居功自傲,藐視上司”的罪名,免了他的官爵,扶兒子宇文士及取代了他的位置。

    事情鬧得沸沸揚揚,朝野側目。

    最後楊廣不知道從哪裡得到了消息,大怒,下旨申斥了宇文述,并且将已經被貶回家,身後無任何根基的李郎将重新啟用,加官進爵,派往河南協助張須陀剿匪。

     魏征也是出身于寒門,郎将李旭被皇帝陛下重用的例子,無疑讓他看到了改變出身,建功立業的希望。

    但對于元寶藏而言,李旭和宇文述之間發生沖突,皇帝陛下打壓權臣宇文述而為李旭撐腰的事實,卻僅僅是皇帝陛下行事随心所欲,不加仔細考慮的又一個典型例子而已。

    如果換了十五年前的楊廣處理同樣的事情,無論是偏向宇文家,還是扶植新秀,都會做得更加幹淨利落。

    要扶植則扶植到底,就像當年對待羅藝和麥鐵杖。

    要打壓就打壓到底,就像當年對付太子楊勇的死黨。

    而不該像現在這樣虎頭蛇尾,既沒勇氣出重手打擊宇文家的嚣張氣焰,也沒讓李旭能掌握太多力量,進而成為他的得力臂膀。

     想到這兒,元寶藏啞然失笑。

    “陛下待小李将軍之隆,天下無人能及。

    但天下有幾人有小李将軍那麼好的運氣。

    玄成,我知道你希望我做什麼!但我隻是一個郡守而已,人微言輕。

    況且我自己還對着一屁股麻煩,哪有資格去指摘别人?你有那個力氣,還是幫我想想辦法,先過了眼前這一關吧!” “眼前這一關?”話題轉變過于迅速,讓魏征有些跟不上謀主的思路。

    但很快,他就明白自己的一番苦心白費了。

    元寶藏根本不是個勇于擔當的人。

    此輩隻關心自家門前三尺雪,對天空翻滾的烏雲和閃電都甯願視而不見! “老夫年青之時,也和你一樣,以為天下之事無不可為!”元寶藏能猜出魏征心裡的失望,又歎了口氣,幽幽地解釋,“但老夫宦海浮沉多年,最後也不過是個郡守。

    并且這郡守還未必能做得長,楊公義臣帶兵離開,賊人氣焰必勝。

    一旦再失了幾個縣城,恐怕老夫就要去與那周郡守作伴了,哪還有膽子管别的閑事?” “眼前這關,其實也不太難過!”見元寶藏滿臉頹廢,魏征隻好不再勉強。

    關于如何對付程名振和王偉強,乃至二人背後的張金稱,他已經想好了一套完整的方案。

    隻是以元寶藏的魄力和氣度,恐怕這套方案想了也是白想。

    連給皇帝陛下上一道本,盡臣子應盡之義都畏首畏尾的人,更甭指望他勇于任事,為他人之所不為了。

     “玄成有何妙策,盡管說來!”元寶藏隻聽見了魏征說有辦法應付眼前盜匪滋擾,壓根兒沒看見魏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