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時代,先苦後甜,先甜後苦?
在我所接觸的基層人中,一百個中難遇一個有透視眼光的,九十九個仍然認為鄧小平土地下戶好、改革開放好,說毛主席大集體躲懶的多,生活困難得那啥樣,等等。
這與世上絕大多數人看問題短淺有關,更與改革開放反社會主義去毛化媒介宣傳有關。
電影、小說、官文、文藝,需知輿論導向的控制其毒性是相當厲害的,它能毒倒一大片,隻有極少數具有免疫功力的人才不會中毒。
大多數隻有短淺的眼光,甚至無數感性現象擺在面前也不識廬山真面目,被賤賣了還感恩,他們隻看得見眼前的蠅頭小利,對于小是小非他們的直感很敏銳,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塌糊塗。
世上最可悲的莫過于愚昧。
所以真理在大多數人一邊的說法亦是相對的,真理有時在少數人一邊。
正所謂愚見者芸芸,智見者罕若晨星,又人學壞容易學好難,所以鄧小平之流的忽悠至今還存在深厚的群衆基礎、廣泛的市場。
山人我來開一劑中藥方,為可悲的大衆解解毒。
人一生上學、學技能、鍛練身體、立業、結婚、積蓄财富,就是先苦後甜。
過早貪玩好耍,怕勞累吃苦,無财富創造,吃老本,無身體鍛練,必将先甜後苦。
如女子過早貪戀性趣,多是落得個先甜後苦之結果。
萬事萬物一理,國家政治、經濟行為亦複如是。
一,毛澤東時代是先苦後甜。
所謂先苦,當然意味着生活苦、勞動苦,困難苦、創業苦,災害苦、戰争苦,但卻幹的是浴火重生為民事。
那是個白手起家的時代。
1949年後面對國民黨敗退台灣對大陸财富的席卷、财産的破壞,說是一切從零開始并不過份,而舊中國至民國時代,本身遺流下來的是積貧積弱,蔣介石對于民生一無所為,隻重剿共。
我們五零後小時候誰不是火柴稱洋火、鐵釘稱洋釘、土豆稱洋芋,由此便可見時值中國工業一斑及中西方對科技重視的反差。
那是個四面楚歌、内外交困的時代。
就是在這麼貧窮與落後的前提下,同時還面對國際周邊尤其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企圖扼殺新中國于襁褓中,五十年代被迫抗美援朝、剿匪,六十年代台灣、美國、蘇聯、印度的軍事騷擾與制裁,内有三年特大自然災害,在這種國際國内形勢下,我們應該怎麼辦才是上策?
是急功近利隻圖一時快活或是長安排短打算?是急功近利,隻圖挖自然資源賣,隻圖改善生活?是先利其器,以保障久遠,或是隻顧今日有酒今日醉,不問明日瓦上霜?是先顧本還是隻顧标?這如同兩個弟兄,一個隻管種莊稼不管土地質量,一個重在改良土質,肥沃土地,那麼這兩弟兄的短視與長遠差别是顯然的了。
事實上那時代也在标本兼顧。
農業不但要求學大寨改造土地,而且年年有“精準扶貧”。
至于已推翻了私有制剝削制度,讓你按勞分配,你還不好好幹,還在說餓肚子,那怪誰了?!怪你自己太不知好歹,太自私。
那是個全國上下一心勒緊褲腰帶艱苦創業的時代。
如三線建設、大寨梯田、太行紅旗渠、工業的創建、全國農業水利建設、電站、國防科技、核彈……這是必須的,沒有核彈這家夥什,你吃得再好也難保長久。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天下者不足以謀一域。
羊群吃得再肥再胖,不修護欄,狼群來了如何?國家不修國防,生活改善得再快再好也隻有挨宰的份,長不了。
死刑犯最後一頓吃得好,卻意味着要挨槍子兒。
萬事一個理。
毛澤東社會主義時代經濟是實“幹”而不是虛“賺”。
那是個夯實基礎,穩紮穩打,可持續發展,有後勁的的時代。
什麼都隻圖快,急功近利就是圖的一個快字,可欲速則不達是事物至理,沒有一雪徹骨寒,哪來梅花噴鼻香?早戀無限好,隻是挂得早。
一切一切的原因,事有輕重緩急,使得艱苦奮鬥,艱苦創業成為那時代人的宿命也是樂趣也是精神。
況且,毛澤東社會主義公有制時代僅存在了26年,便可悲地人亡政息,我們都是被騙醒的。
連孔子就意識到貧不可怕隻怕貧富懸殊,曰:不患寡而患不均。
艱苦一點有什麼不好?和尚還專找苦吃呢!艱苦是人生成長的财富。
今天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飽食終日的人生活幸福,我看不過一人形動物爾!
那時代的老百姓生活清貧是事實。
但那時的人比現在的人普遍有力氣,身體好;那時代人生活苦,但那時補充困難生活的節兒根、山苕、野菜稀飯等為什麼成了現在人的稀奇餐用?幸福生活的标準究竟是什麼?哲理在哪?今天的人吃得好,山珍海味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