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 跟随瓊府 挺出外線

首頁
    一九四二年冬,日軍調集精銳部隊五千多人,在侵瓊日軍最高司令官伍賀親自指揮下,再次向我瓊文抗日根據地發動了更加瘋狂的大掃蕩。

    面對日寇施行的慘無人道的大掃蕩,恣意燒殺的局面,為了保存力量打擊敵人的猖狂進攻,馮白駒與瓊崖特委決定改變鬥争策略,挺出外線消滅敵人。

    于一九四三年一月七發出《反蠶食鬥争的再三指示》,要求全瓊黨政軍民采取行動打擊敵人。

     根據瓊崖特委和總隊部的部署,一九四三年一月,吳克之率領第一支隊隊部及其第一大隊,撤出瓊文根據地西渡南渡江,向瓊山縣西與汀邁挺進,與第四支隊配合,鞏固與擴大瓊西抗日根據地;副總隊長莊田率領總隊部警衛連和第二支隊第一大隊向瓊東、定安縣挺進,同原在定安活動的挺進隊及原在樂萬地區的第三支隊彙合開展鬥争,擴大瓊東南抗日根據地;第一支隊的第二大隊和第二支隊的第二第三大隊留在瓊文根據地,堅持内線鬥争。

    根據組織安排,蘇明與醫院少部分同志跟随着總隊部和瓊府機關,轉移到瓊山縣蘇尋三鄉。

     當時,第一支隊第一大隊鄭章,在反蠶食鬥争中負傷了,傷口流血不能随部隊行動,吳克之就把他安置在瓊山蘇尋三鄉療養,由蘇明給予照顧治療,蘇明看到鄭章傷口流血較多,于是,她急急拿來已煮好的開水為其傷口消毒,然後,跪在地上為他消毒止血,連續跪了一個小時之久,才給鄭章的傷口包紮完畢。

     這時,馮白駒路過此地,準備渡過南渡江往瓊西布置主力部隊進行反蠶食鬥争的新行動,當得知鄭章在此地治傷時,他就親自到鄭章的住處,詳細地了解鄭章的負傷情況。

    馮白駒見到鄭章身體虛弱,便囑咐他好好療養,早日康複回歸部隊。

    并交代蘇明要注意照顧好鄭章,想方法醫治好他的傷。

    接着,馮白駒還詢問了鄭章有關我開展反蠶食鬥争中幹部戰士的思想情況,他聽取鄭章彙報後,針對當前反蠶食鬥争形勢,對鄭章說:“特委作出‘堅持内線,挺進外線’的重大決策,是根據當前鬥争形勢所做出的決定。

    也是因為戰争的勝負決定于人。

    存人失地,地仍可得;存地失人,必會使人地皆失。

    現在,我們主力部隊挺出外線,到敵人後方開展鬥争,這樣,既保存實力,又打擊敵人,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我們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說到這裡,他們倆人同時都“哈哈”地笑起來,是那樣充滿信心。

     經過兩個月的療養,在蘇明的精心照顧護理下,鄭章的傷口漸漸好起來。

     儒萬山位于瓊山縣與汀邁縣交界地帶,是溝通瓊文地區和瓊西地區的樞紐,建立儒萬山抗日根據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這裡屬于死火山地區,灌木叢林,盛産荔枝、龍眼、菠蘿蜜等果樹,十幾個村莊座落于山内外,沒有公路,隻有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易守難攻。

     吳克之奉命率領第一支隊第一大隊與支隊部少年連,撤出瓊文根據地後向瓊西進發,不久,便開進了儒萬山,建立起瓊西儒萬山抗日根據地。

     一九四三年二月,馮白駒率領特委、總隊部機關、後方醫院、軍械廠、電台等後勤單位,也轉移到儒萬山根據地。

     這樣,蘇明所在的後方醫院,也跟着馮白駒轉移到儒萬山根據地。

     儒萬山抗日根據地建立後,日本鬼子也跟蹤而來,日寇采取“圈桶”戰術,對我儒萬山根據地實行嚴密封鎖,在儒萬山四周,每隔三四公裡就建立一個碉堡,日夜巡邏,步步為營地向内壓縮,妄圖困死我獨立總隊。

     在儒萬山根據地,由于機關、部隊與傷病人員較為集中,大約三四千人。

    糧食供應短缺,因連續作戰,傷病員也越來越多。

    這樣,給儒萬山根據地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後方醫院擠滿了傷病員。

    由于藥品缺乏,有些藥品僅用于搶救生命的重傷員身上。

    然而,一些腳傷、手傷的傷員,盡管沒有生命危險,但是,傷口疼痛也很厲害,有的劇痛得還叫出聲來。

    在傷員中,因吃野菜水土不服而拉肚子的人特别多。

    這時,蘇明因水土不服,也吐也瀉,身體十分虛弱。

    但是,她是醫務人員,還要擔負起照顧重傷員的義務。

    一次,她跪着為一位重傷員洗傷口時,因日夜勞累,全身沒力,突然,眼前呈現一片漆黑,她就昏倒在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