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得一個清閑的下午,陸玉成攜楊荷去城北長樂寺遊玩。
自從陸玉成穿越來到大唐至今,已認識了不少人,并逐漸融入其中。
但與他關系最密切的,他自覺非楊荷莫屬,也許多少受楊荷酷似前世未婚妻的影響,他感到與她仿佛相識了一輩子,顯得特别親厚些。
經曆了一番風雨後,他越發愛慕她,心裡暗暗發誓要娶她,而楊荷對自己的感情他也洞若觀火。
倆人并肩走在通往長樂寺的大街上,看着街邊鱗次栉比的建築和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不時相互深情地對視一眼,心中一片甯靜愉悅。
楊荷面容姣美,體态婀娜,走在街上回頭率甚高,陸玉成不由既自豪又得意。
前世在那個開放的環境裡,他與未婚妻鐘映霞在大街上行走時,也常像其它男女一樣喜歡手牽着手。
如今看着俏麗的楊荷,他心癢難耐,竟故态複萌,好幾次試圖靠近楊荷拉她的手,唬得楊荷慌亂躲避,臉漲得通紅,不時柳眉倒豎,狠狠地瞪着他,而陸玉成則甚為開心。
楊州在隋唐之際是佛教勝地,信徒衆多,寺廟遍地,而長樂寺尤其著名。
長樂寺曾經的寺主住力在佛教史上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聲第之高,有聞缁俗”。
陳朝期間,在京師之左建造了泰皇寺,并為寺主。
陳朝亡亂,他離開京師,訪求勝地。
到了江都(即今揚州),見了長樂寺,他留了下來。
隋開皇十三年,建成五層寶塔一座,“金盤景耀,峨然挺秀,遠近式瞻”。
開皇十七年,建成一座高閣并夾二樓。
“置制華絕,力異神工,宏壯高顯,挺冠區宇”。
隋炀帝為閣題寫匾額。
佛祖釋迦摩尼創立佛教之後,得到信衆的景仰,思念,崇拜,于是優填王雕造了一座佛像,這是佛教千千萬萬佛像中的第一個,所以這個像被稱為“衆像之始”,天下第一。
這個像是用牛頭旃檀雕造的。
牛頭旃檀,是一種非常香,非常名貴的紅檀木。
佛像是一個站像,和真人一樣高(等身),身着薄薄的通肩(沒有肩縫,整料)袈裟,透顯出身體的輪廓。
這個像就叫做“旃檀瑞像”。
佛教東漸,這個像傳到了西域龜茲。
後秦苻堅以呂光為将,破龜茲國,帶着兩萬駝的戰利品,包括旃檀瑞像和高僧鸠摩羅什回到東土。
東土佛教,曾經有過一個潮流,叫“塔必阿育,像必旃檀”。
造塔,一定要造阿育王塔式的塔,造像,一定要造旃檀瑞像式的像。
後來梁武帝得到旃檀瑞像,供奉在丹陽龍光寺,一直到陳朝滅亡,住力迎請到長樂寺供養。
因“殿宇偏狹,未盡莊嚴”,這才建造了這個閣,為的就是要供奉這尊“旃檀瑞像”。
也因此,隋炀帝題寫“瑞像飛閣”四字,懸在閣上。
隋末,揚州發生大動亂,僧俗逃亡,住力孤身一人不顧身家性命,守護殿閣,長樂寺竟奇迹般的得以保存下來。
唐初,據揚州的輔公祐起兵反唐,寺觀經像撤送江南。
住力一再懇請,輔公佑全然不顧。
住力憤然于武德六年十月八日跏趺面西,以八十歲高齡,在佛前引火自焚。
群鵲哀鳴,周匝飛繞。
命終火滅,合掌凝然。
住力圓寂後,瑞像仍然被南遷,但長樂寺的殿宇得以保留。
輔公祐被平之後,由于住力自焚事件的感動、震憾、感召、影響,瑞像仍被送回長樂寺。
有唐一代,瑞像一直供奉在長樂寺,一直到宋太宗時,瑞像被移往汴京。
瑞像在揚州、在長樂,一共三百多年。
宋、金、元、明,瑞像一直在皇家指定的寺院内供奉。
清代供奉在北京宏仁寺,俗稱旃檀寺。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寺被焚毀,旃檀瑞像從此下落不明。
是被焚毀,還是被劫走?留下千古之謎。
到了長樂寺,陸玉成就被其巍峨的氣勢所懾,心中不由恭謹起來。
邁過山門,來到大雄寶殿,那高大的釋伽牟尼佛踱金坐相流光溢彩,金碧輝煌,令人目昡神迷。
楊荷走到佛像前的蒲團上跪下,雙手合什,默默地祈禱。
陸玉成看着她那修長纖弱的背影,虔誠的神情,不由憐愛大增。
他輕輕地走過去,俯身低聲道:“是許願麼?許了何願?”
楊荷沒吭聲,但陸玉成卻發現她連耳根都紅了。
良久,她才聲如蚊呐般低聲說道:“但願你與我所想一樣!”
陸玉成情動于中,雙手攙扶她起來,在她耳邊輕聲道:“我的心你又不是不知,但願我倆永不分離,白頭到老!”
楊荷猛一轉頭,兩眼盯着他,淚水在眼眶中打轉,雙頰紅暈綻放,羞澀道:“那你對佛祖發個誓!”
陸玉成右掌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