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形象是個有才無德,有勇無謀的一介武夫,被張飛罵為三姓家奴,這主要針對的是呂布不斷的跳槽的行為。
但是在三國的曆史上,恐怕沒有人比劉備換老闆換的更勤的了,那麼為什麼呂布挨罵,劉備反而得到同情甚至贊揚呢?這恐怕不單是因為劉備和呂布最終的結果不同。
是的,呂布最終失敗了,很早就退出了三國的曆史舞台。
劉備最終成功了,成為鼎足而三的主要人物之一。
同樣的跳槽,得到的評價之所以截然相反,那是因為,在大家看來呂布那是屬于反叛,而劉備非池中之物,不會久居人下,他不得已才寄人籬下。
可以說,這樣的評價确實有些勢利眼,你失敗了就被全盤否定,你成功了就會被無限拔高。
那麼,真是這樣嗎?實際也不完全是,因為公道自在人心,其實呂布遭到唾棄真正的原因,不在于他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而是呂布不斷的挑戰道義的下線,更挑戰了上下關系的底線!
在曆史上,很多帝王精通厚黑之道,在亂世更是信仰叢林法則,對弱肉強食之類的食物鍊哲學津津樂道,以為這是成功的不二法寶。
但是要知道,人之異于禽獸就在于人還是需要講原則的,無視起碼的道義。
一味強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雖然可以得逞一時,但是最後必然是遭到唾棄,為人所不齒,無處容身。
所謂的厚黑學絕對是一把雙刃劍,而且在傷人的同時自己受到的傷害也并不比被害人小!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玩弄的了這把雙刃劍,厚黑之道并非無敵于天下,揮舞不當必然害人不成自己反受其害,一旦被歸為獸類,那就毫無退路了。
呂布最終被殺就是被歸為獸類,而且是猛獸之王,老虎一定是要吃人的,因此要先下手,所謂人無打虎心,虎有傷人意!
在中國古代不管是哪個王朝,都信仰儒家的思想,儒家特别強調忠義。
忠孝節義是做人的基本的要求,跟厚黑之道當然是格格不入的了,雖然厚黑學是古代多數統治者的必須課,但是能成功應用此道的都是能把握住度,不是隻要能下得了狠手就能成功,一味的迷信此道注定是要失敗的。
心狠手辣隻能救急一時,如果将之當做不二法門肯定是不靈的。
劉邦曹操劉備也用過此道,但是都用的很成功。
而呂布卻不會用,他隻管下狠手,每次下完狠手得到的回報都是非常可觀。
但是代價就是他的形象嚴重受損,信譽一再破産,背上了反複無常的罵名,之後不管他投靠誰都會讓人覺得留着此人是養虎遺患。
呂布落入曹操手裡後,曹操顯然有愛惜之意,呂布似乎也覺得曹操會用其所長。
但是劉備提醒了曹操,劉備說,丁原董卓的前車之鑒不遠啊!曹操很快就醒悟,毫不猶豫處死呂布。
這并非劉備一言送了呂布的性命,而是呂布有多次反叛上司的記錄,是有前科的,可以說他是個有名的反叛專業戶。
因此所有人都覺得此人毫無信譽可言,而且兩次反叛完全是出于利益,說明此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擇手段。
曹操用人唯才是舉,有才無德應該也可以從寬錄取的,但是最終還是處死了呂布這樣一員難得的将才,這是因為劉備在提醒中點中了呂布的死穴,就是說此人沒有起碼的做人的底線,整個就是一白眼狼。
曹操雖然唯才是舉,但是曹操畢竟是個受過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思想潛移默化對大衆多少都産生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