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王牌

首頁
    漢末發生的董卓之亂,開啟了軍閥混戰的亂局,自此天下分崩離析,民不聊生,各色人物紛紛登場。

    各路諸侯都打出反董旗号,名義上是要維護中央政府,剿除禍國殃民的西涼軍閥,實際上漢朝的存亡,百姓的死活并不是各地方州牧所關心的,趁機割據一方才是吸引這些軍閥起兵的真正原因。

    哪個不想在這場宰割天下的盛宴中分得一杯羹?從他們宣布起兵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擺脫中央的控制了,也就意味着在大漢的疆域上出現了大大小小不等的獨立王國,大漢朝就剩下了這塊招牌了。

    劉姓皇帝不僅不是一言九鼎的皇帝,連天下“共主”都算不上,而是早已淪為軍閥的傀儡了。

    這些獨立王國并不在乎漢朝的存亡,更沒有人會把皇帝當回事,他們首先要考慮的是自身的利益,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為了自己坐大彼此算計對方。

     果然,董卓還未滅,中原大地上就重新上演了春秋戰國時期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各地軍閥争來争去,你死我活,表面上看似為了争奪一池一地的得失而拼命,實際上他們無意炒地,絕不以當開發商為滿足。

    也就是說這不是一夥炒房客,而是一群野心家、陰謀家、政客。

    政客與奸商在形式上有很多共同的特點,都是利益至上,但是兩者還有本質上的不同,說白了也就是兩者的理想不同,奸商最高理想是當土豪,而政客的終極目标是當貴族! 在特别強調等級的古代社會,最具有誘惑力的莫過于在政治上的崇高地位。

    王侯将相,榮華富貴,所享受到的特權非土豪地主所能比拟的。

    尤其是那頂金光閃閃的皇冠,其魔力足可讓人瘋狂,不管什麼人,都經不住皇帝寶座的誘惑。

    文臣武将一朝掌握了大權固然開始琢磨自個當皇帝,就連那些粗鄙的武人和德行敗壞的小人,隻要占據一塊地方就産生了建号帝王的念頭,于是每逢亂世那些毫無貴族的氣質的文武流氓都迫不及待的稱王稱帝了。

     漢末大亂,那些割據的軍閥沒有一個不想當皇帝的,隻是劉漢政權在名義上還在,尤其是控制皇帝的軍閥成為皇帝的代言人,他們會以皇帝的名義讨伐他的反對派,控制天下,自封為高官顯貴。

    他的反對派雖然也可以以拯救皇帝為名對抗,但是畢竟顯得名不正言不順,更容易被視為叛逆。

    袁曹争奪北方霸權,雖然袁紹實力雄厚,在各方面都占據優勢,可是最終還是輸掉了,這當然有很多因素,但是他的對手曹操掌握着皇帝這張王牌恐怕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吧! 自從秦始皇發明了皇帝這個職務以來,皇帝就一直被供奉在利益金字塔的最頂端。

    而為了加強皇帝的絕對權力,皇帝采取的措施自然是獨攬大權,而為了進一步鞏固皇帝權威,造神運動就成為曆任皇帝的必修科目。

    但凡能坐到那個位子上的人,禦用文人們就會将其包裝和神話成為天生聖人。

    因此在中國曆代的官史上,記載有關皇帝的事迹首先會有大段大段荒誕不經的傳說,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告訴人們,現任的皇帝和他們的子孫們都是在娘胎裡就已經注定是皇帝了,上天早有安排,也就是提醒大家都應該膜拜這尊神主。

    長期的洗腦宣傳,皇帝不僅是當然的統治者,也是人們的精神偶像。

    當然,在亂世或者皇帝位置出現了空缺,很多人都想填補這個權力真空,稍有實力的軍閥都以為自個就是老天爺内定的下任皇帝! 第一個産生“我就是老天爺内定的下任皇帝”類似幻覺的不是袁紹,而是其弟袁術。

    以董卓之嚣張,袁紹之強大,曹操之多謀,孫堅之善戰,尚且不敢公然稱帝,何況曹操掌握着現任的傀儡皇帝。

    但是不過占據淮南一地的袁術盡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稱帝,得到了傳國玉玺就以為受到了老天爺的垂青,迫不及待享受帝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