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蔡氏

首頁
    劉表所占據的荊州,在三國曆史上是戰略要地,其地理優勢就注定這是一塊是非之地。

    甚至在整個三國的曆史上,荊州都一直是引發各種矛盾沖突的導火索。

    因此中原的戰火遲早是要由北向南延伸的,荊州首當其沖。

    果然,官渡之戰後,逐鹿天下的舞台開始選址。

    于是幹戈起荊楚,戰火蔓延到長江,荊州多年的甯靜安詳被打破。

    避難于荊州的士人們想過山林隐士的田園生活固然不可得,一般的平民也難免亂世的兵火之災! 因為荊州是南北的緩沖地段,統一了北中國的曹操,有了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逐漸坐大的江東孫氏集團也就成為了曹操潛在的對手。

    江東青年領袖孫權也有心與曹操劃江對峙,因此雙方都想先對手一步對荊州動手。

    孫權攻殺了劉表的部将江夏太守黃祖,這讓曹操意識到時不待我,因此在邺城掘玄武湖加緊訓練水軍,做好南征的準備工作,要趕在孫權之前拿下荊州。

    而此時,三國曆史的上的三個強人之一劉備還是被排除在這場遊戲之外的。

     依附在劉表手下的劉備,由于他的人望才能都在劉表之上,遭到劉表的猜忌。

    因此在新野的八年間,劉表并沒有将劉備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隻想讓劉備為他看家護院。

     劉備戎馬半生,盡管一直沒有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下來,卻也不是一無所獲,他為自己掙得了名聲,加上“漢室宗親”這塊金字招牌,使他成為了天下知名的英雄人物,甚至連曹操這樣大佬級别的人物都對他贊賞有加。

    劉備在新野廣攬人才,荊州很多名流聞“劉豫州”大名都願意到他帳下,不知不覺劉備在荊州的影響就将劉表比下去了,甚至很多荊州的士人都将劉備視為荊州未來的希望。

    劉備在荊州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很有喧賓奪主之勢,這不讓劉表猜忌他都很難。

    劉備在荊州的影響力加上他原本也有一點自己的班底,讓荊州的地方實力派蔡瑁、蒯越等人也隐隐的感覺到劉備是自己潛在的威脅,這班人對劉備的嫉恨也是可想而知的。

     劉備與劉表有隔閡,是主客之間的矛盾。

    而蔡氏家族與劉備是根本的對立,因為蔡氏跟劉備有利益上的沖突。

    劉表與蔡氏的根本沖突在于蔡氏是扶植劉表的幼子劉琮繼承荊州之主的位子,排擠法理上有繼承權的長子劉琦,而劉琦跟劉備走的近,如果發生奪嫡子之争劉備顯然是會幫助劉琦奪回屬于自己的位子。

    其實在這場鬥争中劉表的兩個兒子都不是主角。

    劉表的兩個兒子的确都比較平庸,曹操很看不起劉表,對他的兩個兒子更是不屑一談。

    後來曹操給孫權的評價很高,認為劉表袁紹的兒子們隻配做孫權的陪襯人。

    曹操與孫權在濡須作戰,見孫權帶兵有方,膽略過人,不禁感歎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若豚犬耳!”所以說劉表的兩個兒子都不能勝任這場遊戲主演這一角色。

     這場奪嫡之争的背後其實是蔡氏家族及蒯越等人跟劉備的鬥争。

    劉備與蔡氏的更主要矛盾還不是廢長立幼和廢幼立長之争,降曹和抗曹才是最核心的問題。

    蔡瑁蒯越等人是鐵杆的降曹派,他們的追求就是自己家族利益的最大化,他們的追求就決定他們的立場——哪邊的勢力最大他們就會投靠到哪邊。

    在當時勢力最大的除了曹操,沒有第二家了。

    這些人完全是利己主義兼機會主義者,他們隻會待價而沽,不可能像那些理想主義者和恐懼兵禍的百姓跟着劉備瞎跑。

    而劉備已經沒有退路了,非跟曹操死磕到底不行,因此劉備是堅定的抗曹派。

    被排擠出接班人位置的劉琦接替黃祖守江夏,跟弟弟的矛盾也是不可調和,自然也不會同弟弟一起去降曹,因此跟劉備一起對抗曹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也正是劉琦跟劉備走到一起,才讓劉備在稍後的赤壁之戰中有資本跟孫權聯合,不知不覺劉琦的人馬就成了劉備的人馬了。

    實際上劉琦的這部分人馬在劉備後來創立蜀漢政權的過程中也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後來蜀漢政權很大一部分是在此基礎上一步步建立起來的。

     對于蔡氏家族這樣的荊州土著兼實力派,落魄的寄寓客劉備本來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但是劉備的影響力讓他們不能放心,尤其是蔡瑁、蒯越等人是支持劉琮繼位,而劉備顯然跟劉琦走的更近。

    如果在劉表死後,劉琮要順利繼位劉琦自然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劉琦背後的劉備是個老江湖,豈是好對付的?劉備在新野八年似乎是蹉跎歲月,其實在這八年裡劉備不是一無所獲,而是收獲頗豐,因為荊州的人心就是最大的本錢。

    所以蔡瑁、蒯越等人對劉備的嫉恨防範都沒有什麼奇怪的,這也是劉表對劉備猜忌的主要原因,以劉備的影響力和号召力,如果要有所動作恐怕在荊州無人可制。

     劉備出道很早,什麼大風大浪他沒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