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赤壁之戰改變了中國曆史的進程。
正是曹操兵敗赤壁,才形成了鼎足三分的曆史格局,中國的統一也因此延遲了半個多世紀。
影響赤壁之戰勝負的關鍵因素自然就是孫權集團和劉備集團的聯合。
促成孫劉的聯合的主要因素是來自曹操的壓力,同時這場戰役也是那個時代最傑出人物之間較量的結果。
在赤壁之戰前後,三國時代最傑出的人物紛紛登台亮相,扮演不同的角色。
而諸葛亮在這場決定天下未來命運的較量中,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尤其在劉備集團中,台前幕後都有諸葛亮的身影。
不過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扮演的角色雖然很重要,但肯定也不是如《三國演義》中吹的那樣神乎其神。
《三國演義》中甚至認為是諸葛亮的激将法促成了孫劉聯盟,這當然是小說家言。
那麼,諸葛亮對孫劉聯盟的促成究竟發揮了多大作用呢?其實諸葛亮并不能左右孫權集團,跟劉備聯合是孫權拍的闆,孫權之所以要下定決心對抗曹操,是孫權的個人野心所決定,而絕不是受諸葛亮激将法的影響。
在赤壁之戰的前前後後,諸葛亮當然很出彩,但也不是主角中的主角,說到底他不過是代表劉備集團,這個集團的頭還是劉備,所以說諸葛亮是代表幕後主角到前台來出演的配角。
孫權不甘心居于人下,所以他不會仰人鼻息,這就注定了孫權不會投降,一定是要跟曹操對抗到底的,因此他一定會聯合凡是可以聯合的力量。
此時唯一敢于跟曹操叫闆的也隻有劉備,何況劉備雖然弱小,但也不是沒有任何資本,至少劉備加上劉琦的兵力也不下兩萬,在古代兩萬兵力也是個不小的數目,所以孫劉聯合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至于興複漢室,早就是一句口号了,不是孫權所關心的。
曹操忠奸也無關他的痛癢,可以說跟他沒有半毛錢的關系,實際上他的野心也不比曹操小。
建号立國,稱王稱帝以及他的子子孫孫都能沾他的光,跟着稱王稱帝,作威作福,永遠享受榮華富貴才是孫權的最高理想。
其實任何割據勢力的最高理想都跟是孫權一樣的。
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就講的很清楚,他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可見隻要有點實力的,都想過把帝王的瘾,包括曹操自己,當然也包括劉備在内。
劉備小的時候,他指着他家茅草屋傍一棵亭亭如小車蓋的大樹說,我長大了就要乘坐這種類型的車子,也就是皇帝才能坐的車子,可見劉備從小就立志要當皇帝。
至于後來手下人勸進,他一再辭讓,自然是作秀了,這是開國皇帝登基之前必須要表演的節目。
曹操進兵荊州讨伐劉備就是為統一天下做鋪墊。
那麼統一了天下之後幹什麼呢?很顯然,中國古代不管是政客還是那些抗暴領袖,隻要有機會,哪怕是搶到很小的一塊地盤,都急不可耐的想要稱王稱帝,不管以後會怎麼樣,先過把瘾再說。
曹操算是很沉得住氣的了,像袁術之流就猴急的不得了,得到了一塊傳國玉玺就敢公然稱帝。
曹操雖然不急着當皇帝,但是統一天下的雄心是不會死的,甚至是帶着很急切的心情,因為此時曹操已經年過半百了,古人這個年紀就是生命倒計時的開始。
歲月不饒人,再強的人也奈何不了閻王爺,閻王爺召喚誰敢不來!生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則,不管哪個人都會老去,自然也會死去。
在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在大江上大宴群臣,酒酣耳熱之際,曹操詩興大發,于是賦詩一首,就是那首著名的《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句子就是他的感慨,從這裡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