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章:周瑜

首頁
    際上在三國曆史上,諸葛亮真正成為主角是在六出祁山的時候,劉備死後才是他的舞台,諸葛亮治蜀伐魏才是他得意之作,火燒赤壁是周瑜一生的大手筆,諸葛亮不過是這出大戲的配角。

     戲曲舞台上或者影視劇裡的周瑜形象都不是很好,至少才幹方面是處處輸與諸葛亮的。

    但是實際情況周瑜才是赤壁之戰的主角,是他領導孫劉聯軍跟曹操對決于長江之上,以少勝多,火燒赤壁,大破曹軍,赢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如果周瑜不是英年早逝,很可能是後來跟劉備争奪益州的最大對手,有周瑜在,劉備未必就能那麼輕易的将益州搶到手。

     對于劉備來說,周瑜是勁敵,周瑜英年早逝,劉備成功的道路上就少了一塊大石頭。

    而對孫權方面來說,周瑜的英年早逝是巨大的損失。

    孫氏集團的成長壯大,都離不開周瑜的支持。

    周瑜可以說是孫氏集團的開業功臣。

    孫權的哥哥孫策起兵之初,首先得到了周瑜的鼎力支持。

    周瑜是世家子弟,他利用家族的資源和影響力,一路追随孫策,忠心耿耿,幫助孫氏兄弟稱霸江東。

    可以說。

    周瑜對孫吳集團也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等到孫策遇刺身亡,周瑜全力輔佐孫權,與張昭一文一武,是孫氏集團的左膀右臂,幫助孫氏集團在江東站穩腳跟。

    尤其是在赤壁之戰前後,周瑜與魯肅力排衆議,主張抗曹。

    魯肅的意見當然也很重要,孫權本人更傾向于戰而不願意投降也是關鍵因素,但是說到底,最終決定戰和降的有時候不是人的意志所能決定,實力才是重中之重。

    周瑜是孫吳集團的大都督,尤其是在孫權不願意投降,而想跟曹操一決雌雄的時候,還是要需要依靠周瑜。

    周瑜也是主戰的,更加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

     孫氏兄弟都是少年英雄,但是孫權此時畢竟還不到三十歲,沒有太多的作戰經驗,對付黃祖之流的地方軍閥綽綽有餘,但是自己跟曹操實力懸殊,對抗強大的曹操,說實在的,孫權還真的沒有勝算的把握,簡直就是心裡還沒底。

    更主要的是此時曹操已經拿下了荊州的襄陽,江東賴以抵擋曹軍的長江天塹已經發揮不了作用了。

    因此在曹操還沒有打來,就引起了江東方面的恐慌,投降之聲四起,在這一片的投降論調中,連在江東集團裡很有影響的張昭都帶頭主張迎曹。

    有野心也不甘心父兄的事業在自己手上終結的孫權面臨着重大的抉擇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不打,不甘心居于人心。

    打,實力不夠,沒有勝算的把握。

    說到底心裡還是沒底! 就在迎降曹操在江東集團還很有市場的時候,周瑜堅決抵抗曹操的态度給猶豫不決中的孫權吃了一粒定心丸,尤其是周瑜一番透徹的分析,讓孫權最後拍闆,決定跟曹操對抗到底。

    周瑜可以說是知己知彼,他為孫權就天時地利人和做了詳細的分析。

    他表示他有把握以少勝多,他認為當前的形勢不利于敵人,而是有利于我們。

    周瑜的自信給了孫權信心和勇氣。

    這當然也讓孫權決定跟劉備締結同盟關系,以對抗共同的敵人。

    所以如果要問,最終促成孫劉聯手對抗曹操的是誰?那麼标準的答案隻能選周瑜,而不能選諸葛亮,諸葛亮不是促成孫權跟劉備聯手對抗曹操的關鍵人物。

    能影響集團最高層作出決策的也隻有這個集團内部的重要人物,絕不會是其他集團的重要人物。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