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章:劉璋

首頁
    曹操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随着赤壁的敗績而破滅。

    戰争就意味着破壞,無論結果是勝還是敗,都會留下很多的後遺症。

    勝利了,固然急需療治戰争留下的創傷——恢複生産,撫慰人心。

    而失敗了更是一場災難,即使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也會影響民心士氣。

    曹操口含天憲,号令四方,東征西讨,威名遠播,是北方大地上的實際統治者。

    他的威望一步步樹立起來是配合着一系列的軍事勝利,他的官位節節攀升,地位不斷鞏固都是軍功累積的結果。

    槍杆子保衛政權,在亂世軍事勝利更是能為自己在政治上不斷加分。

    反之,打敗了仗,尤其是打了大敗仗,就不止是軍事上的失利了,在政治上也是得了負分,所以新敗之後,曹操急需穩定内部情緒,免得後院起火。

     曹操無暇南顧,給了孫劉兩家發展壯大的機會。

    孫權方面周瑜攻取了江陵,孫權也想趁機攻取合肥,曹操方面雖然守住了合肥等地,但是足見孫權的翅膀越來越硬了,敢于公然挑戰曹操,當然也是因為有跟曹操直接對抗的能力。

    劉備是赤壁之戰最大的受益者劉備多年積累下的威望,現在終于開花結果了,他現在不再是那個無立足之地的遊擊隊長了,而是坐擁四郡之地,兵強馬壯的一方諸侯,不僅有跟曹操叫闆的勇氣,也有跟曹操叫闆的資本了。

    劉備在荊州士民中間的影響力,讓更多的荊州士民聚集他的旗幟之下,使得他的勢力大增。

    可以說,劉備是一夜暴富!孫權方面對劉備勢力的快速增長感到不安之餘,也是積極拉攏,甚至将重要的戰略要地都借給了劉備。

     盡管赤壁之戰後劉備已經可以與孫權比肩而立了,但是素有王霸之志的劉備,不是以得到荊州的幾個郡為滿足的。

    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所做的戰略規劃中,益州是要拿下的另一個戰略要地。

    其實,益州豈止是劉備一家眼中的肥肉,曹操孫權也将益州加入到他們菜單中了,早已是垂涎三尺,所以益州注定也是一塊是非之地。

     益州農業發達,水利先進,紡織業天下之冠,蜀錦馳名海内,那時候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益州遍地黃金,富得流油,因此益州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加上益州的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任何一方諸侯,得到蜀地,沒有不想在此地建國稱王的。

    這樣的一塊寶地無法不讓人惦記!而此時益州的主人劉璋又懦弱無用,在所有諸侯眼裡就是一顆軟柿子,就連本來依附劉璋的漢中太守張魯都想來捏一把。

     劉璋不同與其他的諸侯是創業之主,而是子承父業,但他也不是守業之主,更無法跟孫權那樣積極進取,以守為攻,審時度勢的守成明主相比。

    可以說,劉璋基本就是一個躺在父輩們打下來的地盤上坐吃山空的二代。

    劉璋的能力不足以應付當時複雜的局面。

    他是劉焉的幼子,在仆婦們的細心呵護下長大,自小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少爺日子,沒有經過什麼曆練,突然的接手了一大攤子事,一定是處理不好的,隻有依靠父親留下的人馬。

     如果能力不足,不管你掌握多大的權力和有多少資源供你分配都于事無補,因為權力不能代表能力,資源不能代表财富,正如聰明不能代表智慧。

    劉璋像坐擁一座大寶藏的未成年人,不僅外人都有觊觎之心,連他的監護人們也都整天琢磨着如何能從他那裡拿到更多的金銀财寶。

    劉璋确實是政治上的未成年人,政治上的成熟首先是要有識人之明,而劉璋恰好就是用人不當。

    當然,也不能說他用人不當,而是不辯忠奸,他用了可行但并不可靠的人辦事,這才導緻了他最後将父親留下的諾大家業拱手讓于人。

    法正和張松是劉璋所信任的人,很多重要的工作都交由這兩個人辦,但是這二位是極端的利己主義者,整個就是兩隻白眼狼。

     漢中太守兼五鬥米教主張魯與劉璋是近鄰。

    本來張魯是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