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劉聯盟并非牢不可破,相反,孫劉聯盟十分脆弱。
聯盟本身有太多的裂縫,聯合雙方有太多的分歧,太多的矛盾,更主要是他們有太多根本利益上的沖突,因為他們完全是兩個利益集團,他們的結合是偶然因素造成的。
如果沒有來自曹操方面的壓力,毫無淵源的孫劉兩家幾乎沒有聯手的可能性,甚至還會延續劉表時期敵對和仇視的政策。
因此孫劉聯盟先天根基不牢,尤其在荊州問題上,孫劉兩家的矛盾簡直不可調和。
得到荊州與益州之後,劉備占盡所有的地理優勢,不僅可以據險而守,而且進退自如。
更要命的是,即可利用地理優勢抵擋曹操,也可以利用地理優勢抵擋孫權。
同樣,也可利用地理優勢北伐曹操,更可以利用長江上遊的優勢南征孫權。
因此對于孫權來說,荊州太重要了,沒有了荊州,孫權不僅北上無望,更無險可守,連安全都沒有保障了。
所以當曹劉相持于漢中,徐州有機可乘的時候,孫權卻放棄了徐州而接受了呂蒙的建議,一心謀取荊州。
孫權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徐州,并非不想要徐州,而是徐州雖然易取但是無險可守,南方兵敵不過北方的騎兵,即使奪得徐州,也守不住。
之前魯肅一直是主張維持孫劉聯盟的,但是呂蒙認為,對抗曹操不一定要依靠劉備方面,何況劉備關羽根本就不可靠,所以問題不是聯合劉備的,根本是荊州,如果奪取了荊州,我們的的人馬守住荊州的要津,一樣可以抵擋住曹操的大軍,何必要依賴劉備君臣。
再者,孫權也不會坐視劉備的勢力進一步增長,而且孫權一定是要荊州全境的,荊州問題不能解決孫劉兩家就沒有長期合作的基礎,他們的這種聯合關系已經到了無法維持的地步了。
此時的孫劉聯盟不過是建在沙灘上的房子,經不起任何考驗,一陣風就能吹垮。
孫劉的聯盟像一切的政治聯合,完全是互相利用,以利相交,表面上的友善掩蓋不住背後的種種陰謀。
孫劉兩家之所以一直維持着鬥而不破的現狀,是因為更強大的敵人還在虎視眈眈,因此兩家盡管面和心不和,也不能公開決裂。
但是當劉備力量的一步步增長,尤其是劉備既有了荊州大部,又囊括了整個益州,如果關羽很快拿下襄陽樊城,繼而北上攻取南陽洛陽,将曹操逼到黃河以北。
那麼三方的角色就很快發生了轉換,劉備将會取代曹操成為天下第一強,孫劉聯盟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兩家就沒有共同的敵人了,聯合的基礎也就不複存在,反倒是有必要聯合曹操來遏制劉備坐大。
說到底,聯合是手段,最終為的是整個集團的利益和安全。
為了利益,孫權可以跟劉備聯合,同樣,如果跟曹操聯合的利益大于跟劉備聯合,那麼孫權會毫無羞恥感的向宿敵投懷送抱,卑躬屈膝,不惜跟昔日的盟友反目成仇。
孫劉的共同敵人曹操,旁觀者清,他們太知道孫劉兩家的所謂聯盟不過是臨時搭夥過日子,一旦發生重大的利益糾紛,所有的約定都可以作廢,翻臉比翻書更快。
所以當樊城被關羽圍困的時候,曹操方面馬上知道該如何突圍。
孫劉聯盟有太多的漏洞,打破他們的聯盟的時機完全成熟。
于是司馬懿等人認為,無須興師動衆遷都,派遣一舌辯之士過江,向孫權陳說利害,并許以厚利,孫權一定會跟我們一起對付關羽,前後夾擊,樊城之圍不救自解。
果然,曹操很快就說動了孫權。
孫權方面下定決心夾擊關羽,為的是襲取荊州,是從集團的整體利益出發。
實際上早在周瑜時期,就有吞劉之志,處心積慮的要将劉備的勢力逐出荊州。
魯肅接替了周瑜之後,雖然對周瑜強硬的政策有所修正,但是即使如此,在荊州問題上兩家都寸步不讓,一度吵得不可開交。
之所以沒有發生正面的沖突,也并非魯肅軟弱,而是魯肅接替周瑜之後,實在是形勢比人強——赤壁之戰後,孫權算是把曹操得罪透了,成為了曹操的主要打擊對象,因此為了對付曹操,孫權方面需要維持一個相對穩固的孫劉聯盟。
曹孫之間深陷于合肥戰場,給了劉備大力擴張的機會,期間劉備不僅占了劉璋的益州,也從曹操大将夏侯淵的手裡搶過來了漢中。
而這些地方也曾經是孫權方面觊觎已久的,卻被劉備擋了道。
孫權也曾提議兩家二次合作,攻取益州,但是劉備假惺惺的幫他的所謂本家兄弟劉璋求情,後來才發現反對他攻打益州,并不是要救他的一家子兄弟,而是為了自己獨吞益州,這已經足令孫權冒火的了,大罵劉備狡猾至極。
劉備無論是奪取益州還是攻打漢中,事前事後都沒有跟孫權方面知會一聲,越來越不将他這個盟友放在眼裡了。
當然,劉備方面一再激怒孫權并不能讓孫權失去理智,孫權作為一個政治家不會感情用事,給關羽背後來一刀主要還是為了奪取荊州及考慮到自身的安全。
劉備方面不管如何激怒孫權,也不管怎麼樣傷害孫權集團的整體利益,甚至對孫權方面的生存構成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