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陸遜

首頁
    夷陵之戰是影響三國曆史進程的最後一戰,此戰後三國并立的格局完全定型,中國的曆史步入了真正的三國時代。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小說《三國演義》的開篇語,這句話所說大概是指中國曆史一亂一治的發展規律。

    從利益集團之間的窩裡鬥到董卓之亂後,曹操本來是結束亂局,使天下重歸一統的最佳人選,然而擂台上的選手都不是泛泛之輩,緻使他的統一夢落空。

     在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後,曹操已經具備了一統天下的條件,但是赤壁的敗績,讓他喪失了統一的機會,因為他遇到真正的對手。

    在赤壁之戰後,孫劉結成同盟以對抗北方。

    然而随着赤壁之戰的勝利孫劉聯盟的裂痕也日益擴大,終于因為荊州的歸屬問題徹底破裂,爆發了孫劉夷陵之戰,這是三國曆史上的最後一場大戰,也是真正進入三國時代的開局之戰! 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所做的戰略規劃是橫跨荊益,以圖中原。

    在奪取漢中之後,劉備集團跨出了統一天下的第一步,但是劉備集團得意忘形,幾乎以為跨出第一步前面就全是坦途了,殊不知這不過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前面還有漫漫的荊棘路要走。

    其實,不僅前面路荊棘叢生,背後也不安全,因為孫權集團的戰略規劃也是據長江天險而守,所以隻要條件允許孫權一定是要奪取劉備在荊州的所有地盤。

    鎮守荊州的關羽的驕狂疏忽給了孫權機會,緻使關羽被殺,荊州易主,劉備橫跨荊益統一天下的戰略規劃被打破。

    因此劉備說什麼也要奪回荊州,豈能就此善罷甘休,劉備為了荊州也不惜一戰! 是的,荊州被奪,孫劉之間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一場大規模的戰争,别的不說,與劉備多年出生入死的好兄弟關羽死于東吳之手,劉備也咽不下去這口氣,更主要的是,被劉備視為咽喉之地的荊州被孫權方面襲取了,失去這塊戰略要地,劉備集團被困在蜀地,施展不開拳腳。

    所以無論如何也不能就這麼算了,不跟孫權算一筆總賬,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此時的劉備憤怒而急躁,他要奪回屬于他的荊州。

    劉備向來是最能沉得住氣,最能隐忍,城府極深,但是關羽被殺,荊州被奪,他受到巨大的打擊,他絕不能容忍孫權公然背盟! 因為急于要奪回荊州,劉備在稱帝不久之後禦駕親征,找孫權算賬兼奪回荊州。

    曹操後期稱帝的條件基本上已經成熟,但是曹操在迎奉天子那一刻起就背上了道德包袱,在心理上有障礙,終其一生也沒有稱帝。

    反正自己比皇帝還皇帝,沒必要到了晚年背上篡漢的罵名。

    但是他的兒子曹丕已經是新世代了,沒有必要堅守那套陳舊的君臣觀了。

    因此在曹操死後,曹丕一接班就迫不及待的逼迫漢獻帝退位讓賢,這個天下是他父親打下來的,漢獻帝當這麼多年傀儡皇帝也當的夠了,已經沒有什麼利用的價值了,所以漢獻帝就下課呗。

     劉備不管怎麼樣都無法超越曹操,但是總是在模仿曹操。

    曹操稱王,劉備馬上跟進,曹丕稱帝,劉備緊随其後。

    在劉備稱帝之後,馬上發動了旨在奪回荊州的夷陵之戰。

    孫權方面也知道劉備不會善罷甘休,為了對付劉備,孫權幹脆向曹魏新朝廷稱臣,當然這隻是權宜之計,他并不會真的倒向曹魏的懷抱。

    曹魏也知道孫權不是真降,新皇帝曹丕雖然是個二代,但是奸詐也不在乃父之下,他正要兩家拼個你死我活,他也在打他的如意算盤。

    孫劉兩家拼命正是他樂意看到的,兩家不管是誰赢誰輸,對曹魏都是有利的。

    兩家咬的差不多了,曹魏可以最後去收拾殘局,坐收漁翁之利,所以曹丕自然接受孫權的投降,以鼓勵兩家拼個兩敗俱傷。

     孫劉兩家對峙于猇亭。

    這場大戰雙方都很重視,劉備方面是劉備禦駕親征,他要奪回他的荊州,不能就這麼讓孫權占了,他必須要親自去奪過來!孫權方面也是拿出了多半的家底來抵禦劉備的進攻。

    孫權将抵禦劉備的這副擔子交給江東的後起之秀陸遜,擔任猇亭前線總指揮的陸遜是孫權方面繼周瑜之後最傑出的青年将領。

    早在謀取荊州的前後,陸遜就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

    可以說,孫權方面最後能奪取荊州,陸遜是功不可沒的。

    正是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