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跟呂蒙唱的那出雙簧才成功的麻痹了關羽,甚至陸遜配合呂蒙演這出戲比呂蒙花的心思更多,難度也更大,這場戲實際上是陸遜在跟關羽唱的對台戲。
陸遜在台前跟關羽裝蒜要比呂蒙裝病的技術含量高的多,呂蒙隻要暫時淡出公衆的視野就足夠了,而陸遜要直接跟關羽玩心計,他裝癡裝呆,裝的跟真的似的。
陸遜果然是軟刀子殺人于無形,溫水煮青蛙毫無知覺,關羽很快着了道,将荊州的防禦力量抽空,呂蒙趁荊州後方空虛,兵不血刃拿下荊州,關羽兵敗麥城,被孫權所殺,實際上也是被陸遜捧殺的。
陸遜貌似書呆子,關羽認為不足畏,所以被陸遜牽着鼻子走還一點也不知道,這說明陸遜抓住了關羽的心裡,做到了知己知彼。
在指揮夷陵之戰,陸遜能夠打敗劉備也是做到了知己知彼。
而劉備失敗,跟關羽失敗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方面,劉備關羽不是異性兄弟,簡直就是親哥倆。
劉備對這場戰役很重視,但是他重視的是荊州這塊地盤,而對陸遜的态度跟關羽對陸遜的态度是一樣的。
他也認為陸遜不過是“孺子”,不足畏,不是他這樣用兵經驗豐富的老江湖的對手。
所以劉備也着了陸遜的道,一把火被燒的狼狽不堪,但是他至死都不認為是他輕敵。
劉備敗給了後生晚輩陸遜,他心中說什麼也不服,他覺得這完全是天意,認為老天爺讓陸遜來折辱他。
自己輕敵冒進,不會打仗,卻賴老天爺!夷陵之戰,劉備慘敗,他身心備受打擊,憂憤不已,從此一病不起,終于駕崩于白帝城,臨終前他将他的兒子和他開創的一方霸業托付給了諸葛亮,這位三國舞台上前期的強人在夷陵之戰後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
夷陵之戰孫權方面大獲全勝是離不開主帥陸遜的軍事才能。
陸遜指揮得當,調度有方,穩紮穩打,知己知彼,有當年指揮赤壁之戰的周郎之風。
而劉備慘敗,幾乎葬身于火海,狼狽不堪,可以說是全軍覆沒。
退回白帝城,若非陸遜擔心曹魏也來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敗走麥城的悲劇未嘗就不會在劉備身上重演。
當然,陸遜是個清醒的人。
他知道,曹魏畢竟還是最強大的敵人,跟劉備打的兩敗俱傷,最終便宜的還是曹魏。
說到底,在曹孫劉三家中還是曹魏最強,隻有維持一個穩固的孫劉聯盟才能避免被曹魏吃掉的命運,所以孫劉聯盟還是要繼續維持下去。
其實,夷陵之戰劉備之所以敗的如此之慘,除了他本人不曉軍事外,主要還是将帥乏人。
劉備禦駕親征,但是劉備本人不會打仗,而四大将軍關羽黃忠已死,馬超要防守曹魏。
本來張飛倒是劉備最得力的助手,不幸在臨行前也被他帳下的部将刺殺。
張飛也是劉備最信任的人,他跟關羽是劉備的左膀右臂。
關羽已死,劉備特别重用張飛。
在東征孫權之前,張飛被提拔為車騎将軍,但是張飛跟關羽一樣也是有毛病的人,而且也挺深的,劉關張這三兄弟果然是好基友,連他們的毛病都差不多,而且都是緻命的。
關羽對士大夫很傲慢,很看不起讀書人,對基層的士兵倒是很愛護,可以說是一位愛兵如子的好長官。
而張飛相反,對讀書人比較客氣,卻不拿基層官兵不當人,動辄打罵,甚至鞭打死士兵也是家常便飯。
關羽對他的部下傅士仁糜芳施加冷暴力,毫不掩飾對其厭惡和輕視,給他的部下留下了很深的心裡陰影,因此傅士仁糜芳回報他的是在關鍵時刻投降敵人,斷了他的歸路,最終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而張飛對他的部下範強張達直接實施暴力,打得死去活來,因此這二人回報他的也用最直接的方法,索性豁出去,一刀結果了這個暴虐的長官,張飛也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關羽張飛相繼遇害,後方離不開諸葛亮,而趙雲為人耿直,不讨劉備歡心,加上不贊成讨伐孫權,自然就不受劉備信任,所以不會打仗的劉備隻帶着幾個小角色就去找孫權算賬。
在将帥乏人,準備不足情況下就貿然行動,注定是報不了仇雪不了恨的,如此草草出征焉有不敗之理,所以奪回荊州肯定是無望的。
夷陵之戰,以劉備慘敗而告終,自此荊州算是完全姓孫了,永遠也回不到蜀漢的懷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