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漢室苗裔劉備來延續。
于是劉備在手下人的一再勸進下“勉為其難”的緊随曹丕之後登上了帝位,國号當然還是大漢,而不是蜀,因為在蜀地,後世才稱劉備建立的這個政權為蜀漢。
漢賊不兩立,劉備自居為正統,指曹魏為篡逆,登上帝位之後,按理說應該是讨伐曹丕,以懲罰曹丕的篡逆之罪。
但是劉備太清楚了,他新成立的這個蜀漢朝廷,本來就不是曹魏的對手,如今又遭受了新的挫敗,就更别提了。
曹魏家大業大,曹操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了,太強了,哪裡能那麼容易消滅!他重新舉起大漢的旗幟不過是政治需要,無論從現實利益考量還是個人感情,他肯定是要找孫權算賬的。
趙雲不贊成劉備讨伐東吳,他反對的理由應該是劉備所厭棄的。
什麼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應該先讨伐曹丕,曹丕被滅,孫權不戰自降。
說的劉備像真的能代表漢朝似的,實際中原的那個漢朝早就不存在了,跟劉備沒有任何關系,因此劉備怎麼可能聽這套陳腐的論調呢!曹操曹丕是不是國賊不是他關心的,大漢這個國太抽象了,他要的是實際的利益。
荊州原本是他的,關羽是被孫權的人用陰謀詭計害死的。
趙雲讓他不去找孫權算賬反而去找曹丕,怎麼可能不去打相對弱小的孫吳,奪回荊州,反而去橫挑強鄰,遠涉山水西取關中!攻打強大的曹魏就那麼容易?還一廂情願的幻想中原百姓會響應。
誰都知道,吃柿子應該是先撿軟的捏!所以趙雲的勸谏,劉備不但不聽,反而讓他對趙雲産生了更大的不信任,他此時最煩這套,因此這次東征也沒有讓趙雲随行。
劉備此次東征可以說是在準備不足,将帥乏人的情況下,一意孤行的一次軍事冒險。
随劉備東征的将軍吳班、馮習、張南等在蜀漢陣營裡根本就是排不上号的,可以看得出劉備這次東征沒有多少勝算的把握。
此時劉備集團重要的謀士隻有諸葛亮了,但是諸葛亮并沒有勸阻,大概劉備既然不聽趙雲的,大概也不會聽諸葛亮的,劉備對諸葛亮也不總是言聽計從的。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孫權手下擔任重要的官職,諸葛亮為了避嫌疑,不便多嘴。
不過總的來說,多半是劉備不是完全信任諸葛亮。
後來劉備兵敗後諸葛亮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複東行,必不傾危矣。
”可見劉備最信任的人是法正,但是法正在幫助劉備拿下漢中之後就病逝了。
劉備此時最信任的人應該是他的生死之交,據說跟他拜過把子的另外一個好兄弟張飛,張飛應該是蜀漢集團所剩不多的一名王牌将軍了。
張飛本來也是做好了随劉備東征的準備了,劉備封張飛為車騎将軍,給了他很大的權利,但是在出兵之前被他的部下刺殺。
對于張飛的手下官兵來說,張飛實在不是個好長官,他經常拿士兵當靶子,動辄鞭打,被他鞭打緻死的士兵也不在少數。
劉備就一再告誡他,要愛惜士卒,不要動辄鞭打,挨過你鞭子的人不宜長期留在身邊。
但是張飛總也改不了他鞭打士卒的毛病,從來不把基層的官兵當人,在他眼裡士兵就是出氣筒和靶子。
張飛跟關羽一樣自負,他諒他的手下也沒有人膽敢反抗他的暴虐。
關羽讓受夠了他冷暴力的部屬傅士和仁糜芳守南郡公安,而張飛也将他鞭打過的士兵照樣留在帳下,以供他随時鞭打,真是好兄弟,他們的毛病都是一樣。
但是張飛不知道,這些士兵也是人,他們一直逆來順受,不是不敢反抗,而是沒有機會,一旦機會來了,他們不惜豁出去。
果然,張飛在臨行前,經常受他虐待的部屬範強和張達趁張飛酒後,一刀結果了張飛,割了他的腦袋投江東去了。
張飛被部下殺掉後,劉備此次東征又少了一名得力的助手,勝算又少了一分。
但是這絲毫沒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