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劉備東征的決心,反而越加深了孫劉兩家的仇恨。
劉備集結了三萬人馬,後期還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兵兩萬,總計五萬大軍。
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由,讨伐背信棄義的孫權,師出有名,浩浩蕩蕩殺入吳地。
孫權知道劉備是來玩命的,也不敢怠慢,一邊備戰,一邊向劉備求和。
接替呂蒙守南郡的正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
他代表孫權方面給劉備寫信,勸說劉備不要來打孫權。
諸葛瑾的勸說劉備跟趙雲勸阻劉備的口氣倒是很相似。
他說陛下跟關羽親還是跟漢獻帝親,荊州重要還是整個天下重要?諸葛瑾的意思大概就是說,對于您來說,關羽再親也親不過漢獻帝,荊州再重要也沒有整個天下重要。
也就是說曹丕是國賊,去打曹魏去,别打孫權,劉備當然不吃這一套了。
雖然在蜀漢的正式官文中還是奉漢獻帝為正統,指斥曹魏為篡逆,而且在宣傳中曹魏也是最可恨的敵人。
蜀漢政權打得旗号也是囊除奸兇,興複漢室,喊得也是漢賊不兩立之類的愛國口号。
但這些口号不過是蜀漢方面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實際劉備根本就不信這些。
漢獻帝對他來說其實是陌生人,何來感情,所以個人感情他當然覺得是關羽親了。
諸葛瑾所謂的天下,就是曹魏統治的廣大中原地區,中原當然很重要,但是曹魏很強大,所以中原再重要也是白搭。
何況中原本來就是曹魏占着,并不是劉備的。
連荊州這塊戰略要地都收不回來,中原就更别指望了。
而此時劉備不争論那些沒有用的,他要的是荊州。
荊州是原本劉備占着的地盤,卻被孫權的人使詭計搶去了,還殺了他的好兄弟關羽!因此他一定是要找孫權奪回他的地盤,非跟孫權算算總賬不可。
看來孫劉之間是不可避免的要刀兵相見了,孫權為了對付劉備,做的工作比劉備東征所做的準備工作要充分的多。
首先他不僅默認了曹丕篡漢,而且幹脆向曹丕稱臣。
他的手下人都認為不妥,說我們怎麼說也是跟曹魏平起平坐的一方諸侯,決不能伏低做小!但是孫權能屈能伸,他說當年劉邦不也是向項羽稱臣嗎!孫權說的很明白,向曹魏稱臣不是真投降曹魏,不過是一時的權宜之計。
當然,向一個比自己強大的政權投降,肯定是要伏低做小的,可見孫權不想真的投降,他最後還是要跟劉備聯合的隻有兩弱對抗一強,三家才都能保持獨立性,所以孫劉之間這場夷陵之戰從一開始就留有餘地。
孫權就是要打敗劉備,保住荊州,不會徹底将劉備消滅,這場仗肯定不會打的魚死網破,而是适可而止。
曹魏方面也很清楚,知道孫權不是個願意臣服的人,投降就是害怕他們趁火打劫,也是想利用他們的力量阻擋劉備。
不過可以肯定是,曹丕是希望兩家趕快打起來,最好是兩家打的兩敗俱傷,讓他坐收漁利。
所以他慨然的接受了孫權的投降,并封孫權為吳王,這個王爵當然不用曹丕花一分錢。
孫權也順便稱王,總之地盤還是那些,不過是表示向曹魏投降稱臣而已。
曹魏跟孫權的這種關系當然是靠不住的,所以抵禦劉備,曹魏是指望不上的,還是要靠孫權自己。
孫權方面因為準備充分,所以也不怕劉備,但是孫權任用了後起之秀的将領陸遜,一開始在軍中還是引起了很大的争議,很多人擔憂陸遜不是劉備的對手。
但是孫權知人善任,他知道陸遜的才能足可勝任,對付劉備沒有誰比陸遜更合适了。
陸遜年輕但很有才幹,且穩重有遠見,應變能力強。
同時陸遜又沒有遠名,看起來不過是一介書生,劉備這樣的老江湖不會把他放在眼裡。
為此可以利用這點使用驕兵之計,在對付關羽的時候,陸遜其實已經用過驕兵之計了,在關羽那裡嘗到甜頭,不妨再用用,對付自大狂此計屢試不爽,在關羽身上用過的計策,仍然能在劉備這裡得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