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複仇

首頁
    第四章複仇 一 勾踐和他的五千殘兵敗将及謀士被吳國軍隊重重的圍困在會稽山上,吳越為世仇,累代攻伐,這次軍事行動之前,勾踐還是個頗為自負君王,他在繼位之初就一舉擊敗了來犯之敵,射殺吳王阖廬,很快就在國内樹立起了自己的威望,讓他雄心勃發,他想在吳國還沒有從國喪的巨大打擊中走出來的時候,趁機一舉滅掉吳國,絕對不給他們喘息之機。

    吳國的繼任的國王夫差,整軍經武,動作頻頻,明擺着要報這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

    先發制人後發制于人,這是他首先想到的,但是他的謀臣範蠡卻有不同的意見。

    範蠡認為吳國這次沒有受到重創,國力依舊強大,精銳沒有損失,越吳兩國的力量懸殊的現狀沒有絲毫改變,貿然發動對吳的戰争,必然招緻無法挽回的損失。

    然而繼位之初就取得巨大的勝利,他志得意滿,再也聽不進去不同的意見,一意孤行,果然遭遇吳國的精銳軍隊的緻命打擊,越國勇悍絕倫的敢死隊成批的死在鋒利無比的吳鈎之下,損失慘重,再這樣戰下去,無異于自殺,必将全軍覆滅,隻好退守在會稽山上。

    此時越軍雖然沒有全軍覆滅,但是再也沒有反擊的力量了,已經到了窮途末路了,面對敵軍的重重圍困,勾踐不相信就此完了,他還是抱有最後一線的希望,希望他的手下有人能想出反敗為勝的計策,或者至少能想出突圍的辦法,并承諾:“我的臣民宗族,不論貴賤老幼,凡是有辦法擊退吳軍者,寡人願與他共同執掌國家政權!” 但是在這樣一敗塗地的境況下,扭轉局勢的希望是很渺茫的,甚至可以說是毫無希望的。

    古代兩軍交戰,戰敗的一方能戰則再戰,不能戰則走,無路可退就剩投降和死亡,雖然答案是四個,但這四個答案是兩道題的答案,第一題和第二題,各有各的選項,并且兩道題都是單選,不是A就是B,不是戰就是撤退,不是投降就是死亡,勾踐君臣的處境顯然是第二種情況,所以他所幻想有第三個選項是找不到的,他的謀臣文種明白這個道理,他對勾踐說:“商人往往是在夏季儲藏冬季的皮貨,冬季儲藏夏季的衣物,天旱備船,天雨備車輛馬匹,這是長遠的打算,以便不時之需,大王現在被圍困在會稽山上,已經是山窮水盡了,想找能挽回敗局的人才恐怕有些為時過晚吧!” 勾踐知道,越國雖然死傷慘重,但是隻要還能保住這五千殘兵敗将,卷土重來,抱戰敗之仇也不是沒有希望了。

    這次的軍事行動,他沒有聽取謀臣的建議才導緻這樣的慘敗,所以此時勾踐及時吸取這慘痛的教訓,開始重視謀臣的建議了,他知道文種素來足智多謀,一定有辦法,于是勾踐表示對謀臣的重視,他說:“隻要還有你們在我們身邊出謀劃策,就不至于陷入絕境,寡人願聽您的高見?”于是他握住文種的手,表示異常的親近和極大的信任,懇切的求計于文種。

    文種深受感動,但是他也知道,軍事上的失利還可以通過外交的手段來挽救,但是現在這樣的情況,完全被動了,談判的籌碼盡失,隻有請降才有卷土重來的機會,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于是他說:“大王,到了目前這樣敵衆我寡,層層包圍之下的境地,除了委曲求全,向吳國請降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屈膝投降,對于勾踐來說是恥辱,身為一國之君他不甘願。

    但是此時他不能像當初那樣頭腦發熱了,在生死關頭如果還不能冷靜下來,這最後的一點老本也會被吃掉。

    他遲疑不定,但是想到與吳國力量懸殊,除了屈膝投降别無他途,所以在這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隻能接受這樣的現實,派遣文種為全權代表,下山向吳國請降。

     作為戰勝國的吳國,歡慶勝利的喧嚣還沒有退潮,主和主戰的兩種論調又起,兩派争論激烈,各有各的道理。

    吳國朝堂之上正在就主和主戰争論不休之際越國使臣文種誠恐誠慌的來請降求和。

    越國代表文種對吳王說:“敝國國君勾踐手下無能臣,唯有使不才文種代表請和,尚請大王恕罪,臣不敢面陳大王,隻在私下裡跟大王的臣子陳情。

    我王自不量力冒犯大王,現已知罪悔過,不敢勞大王禦駕親征問罪。

    如蒙大王赦免,我國願世世代代臣服于吳國。

    我王願意将金玉子女,奉獻給大王,以報大王寬大之恩。

    并請求大王允許越王之女服侍大王,全國臣民亦唯大王之命隻從,舉國财寶願劃歸大王國庫,由大王支配,越國軍隊願編入大王麾下,一切聽從大王指揮!” 吳王夫差抑制不住勝利的喜悅,看到跪在自己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