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代表着越王的使臣,誠恐誠慌的樣子,願意無條件的臣服,恭敬懇切的乞降投誠他十分高興,興奮之餘也想表示下勝利者的大度,但是相國伍子胥投了反對票,認為這是滅越的天賜良機,他說:“首先,吳越兩國多年來互相攻伐,是世仇,雙方都以滅掉對方為己任。
其次,兩國的地理條件和國情就注定有越沒吳,有吳沒越。
吳越兩國接壤,因為領土争議引起的摩擦固然是家常便飯,但真正的原因是吳越兩國的各方面情況都是差不多的,吳國人能适應的了在越國生活,越國人也适應得了在吳國的生活,所以兩國不論誰滅了誰,都非常利于統治對方,但如果跟其他國家發生戰争就會得不償失,即使能滅了對方也不一定能統治的了對方。
所以現在正是滅越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錯失良機追悔莫及啊!”伍子胥向來有遠見,想問題總是着眼于長久計,深得先王和今王的信任,故委以軍國重任,于是夫差又猶豫了。
文種看出了夫差對伍子胥的意見的重視程度,心中焦急,大聲叫道:“如果大王不寬容越王的過錯,一定要消滅我國,那麼我國上下一心,不惜焚毀宗廟,焚燒府庫,雖然僅有五千将士,也可以一當十,決一死戰,到時候玉石俱焚,如此未必有利于大王,尚請大王三思!”
這時候吳國主和派的代表太宰伯嚭适時的站出來說話了,這又是新一輪的争論。
伯嚭似乎很有悲憫之心,滿嘴仁義道德,說的頭頭是道,他說:“戰争的目地就是為了征服,現在越國舉國投降,為什麼非要趕盡殺絕呢!”。
文種知道太宰伯嚭這樣的主張倒不是他真有什麼仁慈之心,而是收人錢财與人消災,伯嚭接受越國的賄賂數目實在不小,自從他成為吳王的紅人那天起就被越國盯上了,多方拉攏,伯嚭私底下與越國的情報部門接觸讓他嘗盡甜頭,得了的不少好處。
吳越兩國世代為仇,彼此都了解對方的情況,收買敵國的權臣為自己的代理人原不足為奇,但是伯嚭這樣的重臣也會被收買令人費解。
伯嚭位高權重,吳王寵信有加,得到的好處越國是無論如何也給不了的,但是伯嚭嘴上說的好聽,實際上是胳膊肘是在往外拐。
他之所以甘為内奸,除了其為人極為貪婪,還有就是其好色,越國對敵國的權臣的習**好,優點弱點了若指掌,知道他好這口,自然就祭出了美人計。
他們知道,這個吳國的新貴别看嘴上仁義道德,其實此人貪财好色,尤其是好色是他最大的弱點,于是越國的賄賂主要是美女,越女溫柔多情,着實令太宰伯嚭銷魂,難以忘懷。
這時文種早就送給太宰伯嚭幾個美女,請太宰伯嚭多多美言,讓吳王赦免越王,并承諾,事成之後還有重酬,現在送幾個絕色佳人隻不過是預付部分。
所以伯嚭對越王君臣早就産生了好感,何況還有更多的好處,為此他處處與主戰派伍子胥唱反調,拉攏一批不明真相的朝臣形成了所謂的主和派。
本來伯嚭的父親伯郄宛在楚國為左伊,位高權重,但正直敢言,得罪了很多人,又遭到了楚王的猜忌,因而被殺害,并株連全族,他與伍子胥一樣,也是忠良之後,身懷着血海深仇逃到吳國,也可以說他與伍子胥是難兄難弟,所以當窮途末路的伯嚭來投奔在吳國得到重用的伍子胥,伍子胥由于與他有着相同的命運,所以同病相憐,不僅毫不猶豫的接納了這位老鄉,而且保薦到吳王阖闾門下,有了吳王非常信任的伍子胥的推薦,伯嚭得蒙吳王的親自接見,因此他有了跟吳國最高當局接觸的機會,很快被吳王任命為大夫,讓他作為伍子胥的助手,協助伍子胥管理國家大事,倆人一度親密的合作,誰知道随着伯嚭地位的不斷上升和受到新王寵信,他們兄弟般的友誼開始疏離,最後分道揚镳,以至于伯嚭堕落成為内奸,恩将仇報,陷害伍子胥,成為吳國滅亡最關鍵的一個掘墓人。
伯嚭為人貪婪好色,但是卻得到吳王夫差的寵信,在吳國朝堂上如魚得水,混的的十分滋潤,一路升官發财,直至蹿升到太宰的高位,他之所以有這樣的地位,是因為他精通谄媚之術,他知道任何坐在高位子上的人都喜歡聽歌頌的話,這也是他的過人之處,可以說在這方面他就是個天才,盡然也把并不糊塗的吳王夫差也伺候吹捧的十分舒服,每次都是龍心大悅,甚至一度将其引起為心腹,對他是言聽計從,以為他是個忠臣,相反吳王對先王信任倚重又敢于直言的伍子胥有些疏遠,雖然依舊對伍子胥敬重和重用,委以軍國重任,但是在潛意識裡,他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