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複仇

首頁
    不大喜歡伍子胥,雖然他毫不懷疑伍子胥的忠誠和才幹,但是他的直谏敢言總是讓他心裡有些不舒服,于是君臣二人的合作不是那麼親密,而是漸行漸遠。

    因此吳王夫差自然比較聽伯嚭的話,更傾向于主和,于是決定采納太宰的建議,接受投降,撤兵并訂立了盟約,允許越國作為吳國的尾巴國而存在。

    文種這才松了一口氣,總算是不辱使命。

    而堅定的主戰派伍子胥,雖然在吳國也是個位高權重的人物,但是最後拍闆做決定的畢竟還是吳王,所以伍子胥隻有幹着急的份,眼睜睜的看着滅越的大好機會喪失掉。

     二 脫離圍困的勾踐首先作了自我批評,反省錯誤,他說:“寡人自不量力,發動了對吳的戰争,導緻國亡家破,百姓流離失所,軍隊橫屍原野,流血慘死,這一切罪過都是寡人一手造成的,請全越軍民原諒寡人,允許寡人改變國策”于是國事悉委文種範蠡,自己情願到吳國為質,從此勾踐開始了他卧薪嘗膽,奮發圖強的傳奇曆史。

    在吳王面前勾踐更是小心翼翼,異常恭敬孝順,顯得十分忠誠,甚至不惜給吳王牽馬當奴仆,據說為了向吳王表達他的忠貞不二,恭敬孝順,吳王在病中不僅親侍湯藥,端屎端尿,更誇張的是盡然親嘗其糞便以究病源,吳王深受感動,覺得勾踐并不是伍子胥等主戰派所描述的那樣陰險和有野心的人,甚至可以說是毫無骨氣,像一隻皮球,受挫碰釘子立馬洩氣,再也振作不起來了,也深信經過會稽一戰越人徹底被打怕了,也認為勾踐此人誠不足畏也,于是決定放勾踐回國,繼續當越國的國君。

     勾踐回國勵精圖治,首先他慰問優待戰死将士家屬,關心民間疾苦,鼓勵生産,勤政親民,禮賢下士。

    戰敗受辱之仇不敢一日或忘,但是越國戰敗後,元氣大傷,首先越國的國土面積大為縮小,南面到句無,北面到禦兒,東面到鄞,西面到姑蔑,總共也就百裡見方。

    其次越國人口銳減,人口是國家的命脈,因為沒有人就意味着沒有兵源,沒有人大片的土地就無人耕種,就意味着生産得不到發展。

    所以勾踐戰敗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鼓勵生育,并出台一系列相關的政策。

    為了增加人口數量,發展生産,越國對婚姻制度作了大幅度的修改,明确規定 1、禁止老夫少妻和老妻少夫的婚娶。

     2、女子年滿十七周歲未聘,女子父母要受到相應的處罰。

     3、男子年滿二十周歲未取,男子父母要受到相應的處罰。

     4、孕婦在到臨産期間,上報官府,由官府派醫護人員看護。

     5、生男,賞酒食兩份,狗一條。

     6、生女,賞酒食兩份,豬一口。

     7、生三胞胎,官方派乳母一名。

     8、生雙胞男,由官府出糧養育。

     與此同時,還頒布了一系列利于發展生産,國内團結的政策,比如關于服兵役制度,社會福利制度以及人才政策等,其中明确規定 1、嫡子為國捐軀,舉行葬禮,全家免徭役三年。

     2、庶子為國捐軀,舉行與嫡子同樣的葬禮,全家免徭役三月。

     3、孤老、寡婦、患有疾病、貧困無依無靠的人家的子女由國家撫養。

     4、對于有才能的人才,國家優厚待遇,鼓勵其為國效力。

     5、對于外來人才,國家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接見,以示尊重。

     6、對于外來的年輕人,應供其食宿,與他們多接觸,并将他們的詳細情況登記在冊。

     這些法令條款,全國凜遵,逐步落到實處。

    之所以能夠很好的落實,首先是勾踐本人身體力行,十年裡沒有向百姓征收賦稅,甚至他本人親自下田勞動,妻子親自紡紗織布。

    這樣過了十年,越國國庫開始充盈,人口逐漸增加,不知不覺越國實力大增。

     三 會稽之戰後,越國上下對敵國仇視之心都雪藏了起來,越人都知道作為戰敗國,跟吳國不再是實力相當的平等國家了,所以越人都像他們的國王勾踐那樣低調,對吳國的仇視大為收斂。

    但是現在不同了,越國的國力在這十年裡的悄悄得以壯大,又回到了十年前足可與吳國抗衡的時候了,有這時全國反吳情緒再度開始高漲,人人請戰,以雪會稽之恥,但此時的勾踐不在是會稽之戰前那樣頭腦容易發熱的君王了,依然投了反對票,他認為現在時機還未成熟,當然他不可能直接說時候未到,而是說以前我們慘敗是因為我這個一國之君不合格,像寡人這樣的不合格國君還說什麼受不受辱的。

     又過了兩年,舉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