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複仇

首頁
    上下反吳情緒已經開始表面化了,再次請戰滅吳的聲音又起,大家都說隻有像勾踐這樣恩加四海的偉大君主,才會得到了全國人民一緻擁護愛戴,全越百姓對偉大君主的感情像子女對父親的感情一樣深厚,不能雪偉大君父之辱,全越人民都倍感蒙羞。

    這次勾踐感受到了上下一心的力量,他同意進攻吳國,之前他還開了誓師大會并發表了演講,他指出:“古代偉大的君主或優秀的将領,不求軍隊數量,但求軍隊的整體素質,尤其是怕士兵沒有覺悟,不知道恥辱。

    現在吳國軍隊數十萬,裝備精良,可是他們的軍隊沒有覺悟,不知道他們打仗是為了什麼,人心不齊,士氣低沉,可見這是上天要将吳國賜給越國。

    ”接着他又強調,統一指揮,協同作戰,搞好團結的重要性,最後他提出幾點希望,希望全軍将士奮勇進擊,同仇敵忾,希望全軍将士勿忘國恥,一舉殲敵,有功者賞,退卻者斬…… 全越人民踴躍參軍,互相勉勵,父勉其子,兄弟勉勵,妻勉其夫,他們都很激動,覺得為偉大的君王死也是光榮的。

    此時,吳王對确信越國是打心裡的臣服了,早就放松了對越的警惕,毫無防備之心,簡直就忘記了這個被自己征服的小小國家。

    吳王現在的胃口也越來越大了,與中原諸侯争霸,連年用武,士卒疲憊,國庫也大半被掏空,然而他還是不知道。

    伍子胥多次提醒,也沒有引起他足夠的重視,現在吳國今非昔比,不僅統一了東南,而且北上争霸,在諸侯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早已将那個臣服于自己的越國忘記了,隻要伍子胥還是念念不忘,總是說越國是心腹之患,不可放松對越的警惕。

    吳王聽的很不耐煩,以現在吳國的國力,其他諸侯尚且懼怕三分,小小的越國能成什麼氣候,以至于伍子胥的一再提醒不要忘記越國,讓吳王懷疑伍子胥跟越國也有什麼血海深仇,因此更加的疏遠伍子胥,言不聽計不從,将伍子胥活活的氣死。

     吳軍精銳遠征,留下老弱殘兵守城,毫無防備,怎麼也想不到三千越軍一舉攻下吳國都城。

    此時的吳王夫差不在國内,得到越國發難的急報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了勾踐的良苦用心和伍子胥的遠見,當然也不得不佩服勾踐隐忍功夫。

    這也給了他啟發,反過來吳王也向越王求和,希望看在他當年允許越王投降的份上,也接受他投降。

    勾踐忍了這麼多年才得以複仇,當然不會答應,讓夫差也上演卧薪嘗膽的節目,所以他說:“當年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你沒有接受,現在上天又把吳國賜給了越國,寡人覺得違背天命者不詳。

    ”很顯然是拒絕了吳王的投降。

     吳王身邊此時像文種範蠡那樣的謀士固然沒有,而就連他寵信的伯嚭等人都稱病不出,吳王想到無人可用他感到羞愧,如果當年聽了伍子胥的話,何至于落到今日的下場,但是追悔莫及了,隻好蒙住眼睛,自刎而死,死時他很後悔當年不納被他氣死的伍子胥的忠言,蒙眼自刎是他羞見子胥于地下。

    至此勾踐滅掉了吳國。

     越國一舉滅掉了強大的吳國,讓諸侯刮目相看,紛紛前來慶賀,越王終于揚眉吐氣了一番,封賞有功之臣,文武官員列兩班,勾踐看到得了自己無數好處的吳國内奸伯嚭也赫然在列,隻見他面有得色,自以為勾踐在吳國為質時候他多有照顧,為越國立了汗馬功勞,等着重賞。

    越王大怒,喝令武士将其推出斬首示衆,伯嚭來不及為自己辯護,甚至都不知道為什麼要殺他腦袋就搬家了,被冠以“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賂,專一背叛國家”等罪名。

    勾踐處決敵國的奸臣,看似是痛恨不忠的小人,其實真正原因是他在吳國為質的時候,在吳王面前的伏低做小,種種醜态伯嚭都看在了眼裡,豈能容這樣的一個人活在世上。

     越國滅吳的功臣範蠡功成身退,沒有接受封賞,攜西子隐居太湖,後來據說經商發了大财,富貴終生,文種慘遭勾踐殺害。

    當初範蠡就跟文種說,勾踐這個人冷酷無情,一個能對自己殘忍的人,堅毅固然堅毅,但是同時也可以看出其為人冷酷自私的一面,隻可能與同患難,不會與你共富貴,更加不會念你的功勞,但是文種沒有聽,果然勾踐覺得文種留在他身邊讓他感到緊張,這些人一肚子的陰謀詭計,讓他寝食難安,有朝一日他們想坐坐自己的位子那還不是易如反掌。

    疑心大起的勾踐對文種說,你給我獻了十條滅吳之計,我隻用了三條就滅了吳國,請問剩下的七條計策你打算用來滅誰呢?于是賜給文種一把劍,請他自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