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質子

首頁
    第七章質子 各諸侯對趙惠文王的駕崩密切關注着,可以說在戰國後期趙國扮演着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自趙武靈王以來,趙國由一個二等諸侯國變成一個與秦齊楚魏平起平坐的萬乘之國,軍力上唯一可以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不僅成為秦國統一路上最大的絆腳石,甚至趙武靈王一度曾想攻占秦國,盡然對秦國構成一定的威脅,這是秦國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的,于是秦趙之間連年發生軍事沖突,所向披靡的秦軍盡然被趙軍連連挫敗,等到趙武靈王餓死沙丘宮,秦國以為趙惠文是個好欺負的主,不想惠文王雖沒有乃父的魄力,卻也是一代守成令主,舉賢任能,勵精圖治,秦國沒有讨得半點便宜,這是自秦孝公以來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因此趙國成為秦國主要打擊的目标,秦國上下一緻認為要一統天下首先要解決趙國這根難啃的骨頭。

     秦昭襄王的死對頭駕崩了,他感到一陣輕松。

    但秦國也知道,趙武靈王以來秦趙之間互相視對方為勁敵,兩國數次交兵,秦國占過上風,但是趙國也曾大敗秦軍,相互持平,趙國軍力的強大可見一斑,現在雖然惠文王已死,但趙國的軍力沒有絲毫削弱,仍舊有相當的實力,足可與秦抗衡。

    國喪期間其他國家都通過不同的方式對趙國慰問吊唁,秦趙由于是死對頭,早已不通慶吊之禮,值此國喪之際趙國朝野上下一片慌亂,是人心最不穩定的時候,尤其太子年幼新立,由太後攝政,主持大局,正是滅趙的良機,于是對趙國發動了猛烈的攻擊。

    秦國調集大軍輪番進攻,盡管趙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秦軍還是連陷趙國三座城池,趙軍抵敵不住,向朝廷告急。

     前線的急報傳來,引起還沒有從國喪中走出來的趙國朝野的再度慌亂,太後召開緊急會議,與文武大臣商讨退敵之策。

    平日裡出有車食有魚的宗族大賈,衣食無憂,從沒有想到他們過着的安逸豪奢的生活全是前方将士流血犧牲換來的,現在前線急報,他們才感到恐慌,一旦城破國亡好日子怕是要到頭了,尤其是那些躺在祖宗功勞簿上的王室子弟,空手套白狼,悶聲發大财,不學無術卻喜歡高談闊論,不知道創業艱難,守成不易,自以為趙國軍力天下無敵,自己享受着榮華富貴,從不去參軍保國,卻動辄喊打喊殺,要别人去做無謂的犧牲,還好惠文王不糊塗,在位的時候唯才是舉,沒有重用這些人,但是惠文之後的孝成王就開始大量起用宗族大賈和那些慣于說大話、進讒言、陷害忠良、貪婪無恥的奸臣,緻使趙國蒙受巨大的損失,自此一蹶不振,很快就被秦國滅了,這是後話。

     現在太後開會商讨退敵,王室子弟平時說起來一套一套的,紙上談兵誰都會,真正的遇到困難了卻都沒有了主意,還是跟先王留下的那些大臣将軍商讨。

    盡管急報傳來,朝堂上一片争論,吵成一鍋粥,但是最後大家畢竟達成一緻共識,還是老辦法,那就再聯合其他國家抗秦,這招很靈,屢試不爽,一祭出合縱這個法寶,秦國就不敢輕舉妄動了,無論聯合任何一個國家,滅秦不足,但是總還是可以自保的。

     經過文臣武将的讨論,大家認為趙國軍力雖強,但是農業基礎薄弱,軍糧匮乏,補給跟不上,不像秦國,除了秦兵耐苦戰外,主要是秦國八百裡平川,更有巴蜀之國,軍糧充裕,所以秦軍所向無敵。

    現在趙國當務之急就是向富庶的齊國求救,使者到了齊國,齊國同意出兵出糧,本來此時趙齊聯合已經成功了,但是聯合的最後一個條件,在太後那僵持住了。

     在諸侯間任何盟約中質子這一條是必不可少的,這次齊國要求太後最寵愛的兒子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

    長安君是太後的幼子,太後十分鐘愛,不願意讓愛子到齊,因為萬一戰況不利,或者出現其他意外,首先會拿人質開刀,所以身負這樣使命的的王子大多數都是在國内最不得志,最不受待見,有時候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所以到别國當人質是一件有生命危險的差事,這個太後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讓自己的小兒子去的。

     聯齊抗秦就要成功了,質子這一關卻過不了,眼看功敗垂成,大臣們都很着急,紛紛來勸谏,請求太後以國家為重,派長安君到齊國,任憑大臣們如何地激動,太後毫不動搖,堅決不答應,大臣們再三勸谏,堅持要太後三思,太後勃然大怒,警告大臣們:“再有勸谏要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禦前會議開到一半就此中斷。

    大臣們愈加着急,但勸不了太後,隻能歎息和幹着急! 趙太後何嘗又不知道這一戰關系着國家的存亡,如果沒有齊國的聯合,在此國喪期間,人心不穩,加以内政外交千頭萬緒,是經不起一場大戰的,一旦開打勢必要受到重創,雖不至于亡國,但是趙國的軍力将會被大大削弱,從此趙國就成為砧闆的魚任秦宰割了,趙國從此就要葬送在她的手上,這些話甚至有些激烈的大臣都講了出來,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